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2733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材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60Si2Mn是常用的硅锰弹簧钢,主要用于汽车的板弹簧。

低合金工具钢可制造工具尺寸较大、形状比较复杂、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模具。

GCr15只在对非金属夹杂物要求不严格时,制作切削工具、量具和冷轧辊等。

2.各种强化机理(书24页)

钢强化的本质机理:

各种途径增大了位错滑移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钢的塑性变形抗力,在宏观上就提高了钢的强度。

1)固溶强化:

原子固溶于钢的基体中,一般都会使晶格发生畸变,从而在基体中产生弹性应力场,弹性应力场与位错的交互作用将增加位错运动的阻力。

从而提高强度,降低塑韧性。

2)位错强化:

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大,大为增加了位错产生交割、缠结的概率,所以有效阻止了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钢的强度。

但在强化的同时,也降低了伸长率,提高了韧脆转变温度。

3)细晶强化:

钢中的晶粒越细,晶界、亚晶界越多,可有效阻止位错运动,并产生位错塞积强化。

细晶强化既提高了钢的强度,又提高了塑性和韧度,所以是最理想的强化方法。

4)第二相强化:

钢中微粒第二相对位错有很好的钉扎作用,位错通过第二相要消耗能量,从而起到强化效果。

根据位错的作用过程,分为切割机制和绕过机制。

根据第二相形成过程,分为回火时第二相弥散沉淀析出强化;

淬火时残留第二相强化。

5)弥散强化等于第二相强化:

塑韧性下降

总结:

对结构钢,贡献最大的是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

置换固溶对强化贡献不大。

*合金钢与C钢的强度性差异,在于合金元素对钢相变过程的影响。

3.合金化原理的重点问题:

1)什么是奥氏体形成元素,什么是铁素体形成元素?

答:

在γ-Fe中有较大溶解度并稳定γ固溶体的元素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如Mn,Ni,Co,C,N,Cu;

在α-Fe中有较大溶解度并稳定α固溶体的元素称为铁素体形成元素,如:

V,Nb,Ti。

2)钢中碳化物稳定性顺序?

碳化物在钢中的稳定性取决于金属元素与碳亲和力的大小,即d层电子数:

电子越少,金属元素与碳的结合强度越大,越稳定。

此外,考虑到热效应影响稳定性时,碳化物生成热越大,越稳定。

碳化物根据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

简单点阵结构:

有M2C型、MC型,特点是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

复杂点阵结构:

有M23C6型、M7C3型、M3C型,其特点是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特别指出:

M6C型碳化物虽属于复杂点阵结构,但稳定性比M23C6型、M7C3型好。

基本类型:

MC型;

M2C型;

M23C6型;

M7C3型;

M3C型;

M6C型;

(强K形成元素形成的K比较稳定,其顺序为:

Ti>

Zr>

Nb>

V>

W,Mo>

Cr>

Mn>

Fe)

各种K相对稳定性如下:

MC→M2C→M6C→M23C6→M7C3→M3C

(高-------------------------低)

3)钢的强化机制?

提高钢韧性的途径?

如上,钢的强化机制是几种强化机制的综合结果。

提高钢韧性的途径:

教材版本,举例参考上图

A.细化奥氏体晶粒,从而细化了铁素体晶粒与组织,如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B.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如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C.改善基体韧度,如Ni;

D.细化碳化物;

E.降低或消除钢的回火脆性;

F.在保证强度水平下,适当降低含碳量;

G.提高冶金质量;

H.通过合金化形成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4)钢中的杂质?

S、P作用?

杂质有三类:

常存杂质,冶炼残余,由脱氧剂带入,Mn、Si、Al;

S、P难清除。

隐存杂质,生产过程中形成,如微量元素O、H、N等。

偶存杂质,与炼钢时的矿石、废钢有关,如Cu、Sn、Pb、Cr等。

典型杂质:

S容易与Fe结合形成熔点为989℃的FeS相,会使钢产生热脆性;

P和Fe结合形成硬脆的Fe3P相,使钢在冷加工过程中产生冷脆性;

H留在钢中形成所谓的白点,导致钢的氢脆。

5)钢中各合金元素作用?

如Si,Cr?

具体表现在T9和9SiCr(后面有题)

复习PPT上有归纳。

硅和铬具体表现在T9和9SiCr上:

对于9SiCr,由于Si、Cr的作用提高了淬透性,一般情况下油淬临界直径小于40mm;

回火稳定性较好,经约250℃回火,硬度仍然大于60HRC;

由于Si的存在,脱碳倾向较大,切削加工性相对也差些。

6)第一、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典型特征和产生原因(教材24页)

第一类回火脆性,典型特征有:

①不可逆;

②脆性的产生与回火后冷却速度无关;

③脆性的表现特征为晶界脆断。

产生原因:

①Fe3C薄膜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形成,削弱了晶界强度;

②杂质元素P、S、Bi等由于内吸附现象偏聚晶界,降低了晶界的结合强度。

第二类回火脆性,典型特征:

①可逆;

②脆性是在回火后慢冷产生,快冷可抑制脆性;

③脆性的表现特征为晶界脆断。

回火时,杂质Sb、S、As或N、P等偏聚晶界,形成网状或片状化合物,降低晶界强度。

高于回火脆性温度,杂质扩散离开晶界或化合物分解;

快冷抑制了杂质元素扩散。

4.正火和淬火、高温回火得到的同样是珠光体组织,但为什么一般钢要经过淬火、回火?

钢的淬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并保持足够的韧性。

回火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降低脆性;

稳定工件尺寸;

调整淬火零件的力学性能。

5.在这些处理过程中,合金元素存在的形式和所处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其它组织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6.固溶强化、位错强化、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等强化机制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7.合金化设计到组织设计的要点

1)碳化物的类型及性质:

碳化物的形成规律:

2)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C线的影响:

3)合金元素对过程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工艺性的作用:

钢的强韧化矛盾

8.合金化原则

多元适量,复合加入(看总复习PPT)

9.主要合金元素的作用(总复习PPT)

第三、四章

1.掌握各类钢的特点(总复习PPT)

2.弹簧、热锻模的服役条件及技术要求

弹簧的服役条件:

板簧主要承受弯曲载荷,失效形式是疲劳破坏;

螺旋弹簧主要承受扭转应力,失效形式也为疲劳破坏。

弹簧的技术要求:

高的弹性极限σe、屈强比σs/σb→弹性↓;

高的疲劳强度σ-1→避免早期疲劳破坏;

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不产生脆性断裂;

足够的淬透性→保证σe和整体强度;

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

热锻模的服役条件:

1)反复冷、热→易产生龟裂、热疲劳;

2)表层温度~500℃,冲击力大;

3)强烈摩擦磨损;

4)模具尺寸比较大。

热锻模的性能要求:

↑热疲劳抗力→↑A1,↓硬度是有利的;

↑热强性\韧度→高温回火;

→消除回脆,整体性能好;

↑模具高温耐磨性;

淬透性好,导热性好。

热锻模的工艺要求:

注意保护模面和模尾,以避免脱碳。

加热要注意预热,450左右预热,升温速度要慢,<

50℃/h;

冷却要注意预冷,预冷到780℃左右,循环油冷,冷至150~200℃取出;

淬火后必须立即回火,绝对不允许冷至室温。

3.轴承钢的冶金质量

对轴承钢的基本质量要求是纯净和组织均匀。

纯净就是杂质元素和非金属夹杂物要少,组织均匀是钢中碳化物要细小,分布要均匀。

因以上两种原因造成的失效占总失效的65%。

非金属夹杂主要有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三种。

根据形状划分又可分为脆性夹杂物、塑性夹杂物和球状不变形夹杂物。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硬而脆的氧化物,主要有刚玉和尖晶石。

钢冶炼时彻底脱氧是获得高纯净钢的必要条件。

碳化物的不均匀性可分为碳化物液析,可采用高温扩散退火消除;

带状碳化物可由较长的退火时间消除;

而控制终轧或终锻温度、控制终轧后冷速或正火可消除网状碳化物。

老师PPT上的:

碳化物细小均布。

主要有三类K:

K液析→结晶时枝晶偏析而存在→高温扩散退火,不允许液析严重;

带状K→轧制时二次碳化物偏析→高温扩散退火;

网状K→冷却时在晶界析出→正火。

4.高速钢的热处理工艺(后面有题)

1)高速钢经锻轧后,要经过退火处理,有普通退火和等温退火两种方式,其中普通退火工艺为860-880℃保温2-3小时。

2)然后进行淬火前的预热,因为高速钢导热率低,淬火加热温度又很高。

预热可减少工件在淬火加热过程中的变形开裂倾向,缩短高温保温时间,减少氧化脱碳。

分为一次预热和两次预热。

一次预热为800-850℃,适用于直径小的工件;

两次预热是在一次预热之前加一次500-600℃预热。

预热时间一般为淬火时间的两倍。

3)淬火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4)采用分级淬火的冷却方式

5.工具钢的球化处理

一般要求钢中的碳化物呈球状、细小、均匀分布,这样可保证钢的耐磨性和韧度,而且对热处理工艺也非常有利。

因此,一般情况下工具钢的预先热处理都采用球化退火。

低合金工具钢在淬火前必须经过球化退火,得到粒状珠光体的原始组织,以利于切削加工,并且淬火过热倾向小。

球化退火一般采用等温退火工艺,由退火温度以30-40℃/h冷至700℃,等温4h,再炉冷到600℃出炉。

工具钢的工艺特点:

锻造→球化退火→不完全淬火,淬火工艺参数要求严格。

6.高碳钢的第二相

指的是碳化物。

99页

7.齿轮、轴类零件的选材料

齿轮:

不同机械的齿轮,其工作条件差别很大,所以在选择材料和热处理工艺上也有很大不同。

1)机床齿轮,载荷不大,工作平稳,一般无大的冲击力,转速也不高。

常选用调质钢制造,如45、40Cr、42SiMn等钢,热处理工艺为正火或调质,高频感应加热淬火。

一般工艺路线为:

备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处理→半精加工→高频淬火+回火→磨削

2)汽车、拖拉机的变速箱齿轮,汽车、拖拉机上的变速箱齿轮属于重载荷齿轮。

一般都采用渗碳钢,如20Cr、20CrMnTi等,进行渗碳热处理。

备料→锻造→正火→粗加工→渗碳+淬火+回火→喷丸→磨削

3)重载齿轮,航空发动机齿轮和一些重型机械上的齿轮承受高速和重载,一般多采用高淬透性渗碳钢,如12CrNi3A、18Cr2Ni4WA等钢。

工艺路线较复杂:

备料→模锻→正火+高温回火→机械加工→渗碳→高温回火→机械加工→淬火+回火→精加工→检验。

轴类零件:

轴是各类机械中最基本零件,也是关键零部件。

它直接影响精度和使用寿命。

1)轻载主轴。

如普通车床主轴,负荷小,冲击力不大,磨损也不严重,一般采用45钢,整体经正火或调质处理,轴颈处高频感应加热淬火。

2)中载主轴。

如铣床,中等负荷,有一定冲击力,磨损也较重,一般用40Cr等制造,进行调质处理,轴颈处高频感应加热淬火。

如冲击力较大,也可用20Cr等钢进行渗碳淬火。

3)重载主轴。

如组合机床的主轴,负荷较大,冲击力大,磨损严重,可用20CrMnTi钢制造,渗碳淬火。

4)高精度主轴。

如精密镗床的主轴,虽然负荷不大,磨损也不严重,但是精度要求很高,一般可用38CrMoAlA氮化钢制造,经调质后氮化处理,可满足要求。

8.不同表面强化工艺特点、应用和适用钢种。

82页

表面强化手段也有很多,如既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