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2225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个基点是0.01%)。

2、存款准备金制度:

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历史上看,存款准备金率一共调整52次,其中2015年下调了5次合计3个百分点。

最近一次降准是2016年3月1日,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均下调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产生的流动性缺口。

3、再贴现与再贷款:

央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近年来,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4、利率政策:

央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一项重要的手段。

截至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共调整了29次,2015年5次降息合计1.25个百分点,最近一次为2015年10月24日。

5、常备借贷便利(SLF):

其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主要功能是针对性地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

2015年2月11日,SLF推广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

SLF利率一共调整4次,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隔夜、七天、1个月SLF利率20BP、10BP和10BP。

6、中期借贷便利(MLF):

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MLF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MLF利率一共调整了8次,其中2017年至今调整了2次,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6个月和1年期MLF利率10BP。

2016年8月开始,央行投放的MLF均为6个月期和1年期,其中1年期MLF占比呈上升趋势。

7、抵押补充贷款(PSL):

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1、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分类

1.目标与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政策工具具有一个传导机制,并伴随相应的时间过程。

传导机制通常为: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为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储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

中介指标主要为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2.分类:

常规性工具、创新工具、补充性工具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三类:

(1)常规性工具 

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操作,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创新工具 

随着中国国际收支趋于平稳,中国多年来依靠外汇占款创造基础货币的传统货币政策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2013年以来,央行近两年来创新工具不断,新增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公开市场业务项下)”、“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临时流动性便利(TLF)”,货币政策调节手段日趋丰富,灵活性增强。

(3)补充性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运用与优缺点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通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7种,分别是

(1)公开市场操作;

(2)存款准备金制度;

(3)再贷款与再贴现;

(4)基准利率调节;

(5)常备借贷便利;

(6)中期借贷便利;

(7)抵押补充贷款。

1.公开市场操作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近年来,该制度不断完善,一级交易商的机构类别也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证券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

央行每年都会根据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调整机制(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04]第2号),对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及其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进行考评。

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评审指标包括四大类:

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情况、债券一级市场情况、债券二级市场情况以及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情况(如表2)。

根据考评结果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

近两年公布的一级交易商都是48家,与2016年相比,2017年去掉了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和富滇银行4家银行,新增了中国进出口银行、长沙银行、哈尔滨银行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总数量与去年持平。

从交易品种看,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根据货币调控需要,2013年1月18日,央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

2017年1月,为保障春节前由现金投放形成的集中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陆续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为现金投放量较大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

(1)主要作用 

①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即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

②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

此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证券,可以直接改变社会公众对不同期限证券的需求额,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这种作用是其它政策工具所不具备的;

③与再贴现率政策相辅而行。

例如,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因拥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的融通,使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此时若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相佐,在市场上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然减少,紧缩目标得以实现。

(2)优点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优点:

①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它工具更为有效;

②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达到的目标,而不象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③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少的规模和较小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

④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

⑤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

(3)局限性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

1.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

2.公开市场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预告性效果不大;

3.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4.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因为交易的成立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

(4)操作频率 

根据央行2016年2月18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16]第2号,央行决定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如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未开展操作,也将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予以说明。

逆回购利率:

2015年至今一共调整了17次,其中2015年12次和2016年3次均为下调利率;

2017年至今两次均为上调,合计上调7天、14天和28天逆回购利率20个BP。

 

中央银行票据:

2013年6月20日央行发行2013年第十一期中央银行票据,至今无再过央票。

SLO:

首次运用发生在2013年10月末,最近一次操作为2016年1月20日。

央行公开披露的SLO操作共29次,其中26次为投放流动性,3次为回笼流动性。

结合回购利率的情况来看,SLO投放均发生在各月中下旬流动性紧张、回购利率明显走升的情况下,期限均小于7天,操作利率高于当期的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

在回购利率显著偏高时,央行采用SLO投放短期流动性;

当流动性紧张情况缓解或趋向宽松时,央行采用SLO回笼短期流动性。

2.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

从1987年起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该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在中国贸易顺差高企时期,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多的流动性。

(1)主要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用体现在它对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及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由于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