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1659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Word文件下载.doc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研员要能上课

如果教研员只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虽然也能准确地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但由于只研不教,对基层教师往往只是口头指导,“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套”。

时间长了,脱离了教学实践,成了旱鸭子游泳教练,许多基层教师也时有微词。

要知道,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亲自上课,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每要上好一节课,就需要精心设计,慎密思考。

因此教研员上课更能重新体验上课的艰辛,能直接体会教师的甘苦,能避免教研工作中的主观性和情绪化,从而找准指导教学的关键;

还可以真切感受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研工作,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到师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预习设想、切入角度、结构安排、练习选择、活动方式、强化形式等,教研员上课,就会对此有真切的感受,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

还可以变换自己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提高评课能力。

平时我们教研员听课评课,都站在“评课”的视角上,有的不免有吹毛求疵与求全责备之嫌,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研究,往往有新的感受,有新的发现,就会尽量披沙拣金般肯定其优点;

还可以缩短与一线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教研员在教师中的威信。

教研员要要树起自己的教研威信,首先要会上课,这样才能让一线教师口服心服。

有的教师对教研员的心理障碍之一,就是不信任教研员,认为你只会教研,只会“指导”,不会上课。

我绞尽脑汁设计的公开课,你随嘴一批就成了差课,你到底懂没懂我的意思呢?

因此,作为教研员,不能做只会讲理论上的“导演”,而不会做亲自实践的“演员”。

二、教研员要会策划

教师对教学要策划,主持人对节目要策划,教研员主持教研活动更应策划。

策划就是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每一节课都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准备,教研员策划一次活动也要用心去准备,包括学识的准备,理论的准备,教材的准备,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的准备。

直面课改,我们要组织的活动很多:

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座谈、培训、试卷分析、专题讲座等,如何让教师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这需要教研员有备而做,教研员不仅用力更要用心去精心策划,有效实施,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反思提高,让每位与会人员不虚此行,对每一次活动都有信心。

因此,随着课改得不断深入,教研员担负的责任还很重,学会策划,学会组织,是作为教研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教研员要能引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广大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惯势,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乃至有可能出现的“考点”基本烂熟于心,用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了他们的任务。

长此以往,一些教师甚至是名师就疏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成绩,理论和实践逐渐脱节。

同时,由于广大教师由于地域的限制,仅限于本学校或学校间的专业引领,“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

”与教师相比,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育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则在教学经验上、对学生的了解等方面占有优势。

教研员应该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合作互助,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

四、教研员要多读书

不读书无以为教研员。

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读书是终身幸福、教研有成的文化之旅。

窦桂梅说: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阅读不仅光乎自己,更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师。

多读经典,读教育名著,就是对教育的爱,对教师的奉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们博大的精神就是学生、教师心灵的故乡,我们文化底蕴的厚实就是学生、教师停泊的港湾。

教研员不是教育理论家,但是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教学就失去方向。

教研员要把学习教育理论,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习那些教育理论呢?

一是学习外国知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如;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文章,在谈到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是处在大脑皮质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够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

”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内容,都是我梦教研员应该掌握的。

在研究教育评价的时候,还应该知道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对于教育评价的论述。

二是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理论,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三是学习当代的教育理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真谛,以及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了解教育发展的动向。

学习教育理论不只是看、是摘记,还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等于没有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回过头以教育理论为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改正的、哪些是要加强的。

为实施教学理论打下基础。

我们不是一线教师,但是我们应该有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懂教学的教研员就不是好的教研员。

懂教学不仅是指会教书、会上课,而是知道如何上好课,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更想学、更爱学、学得更好。

教育学是让我们掌握教学的方法,而心理学更多的是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心理,知道如何学的方法。

“腹有诗书气华”,虽不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要如蜜蜂般酿尽百花,博采众长。

五、教研员要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研员就要承担起这一任务,具体做法有:

1、选拔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选拔事业心强,热心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对他们提出要求压担子,给他们创造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县、市活动,使这些骨干教师为我县教学的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

2、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是未来,明天的骨干教师就在今天的青年教师当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抓入门、抓苗子、抓基本功。

很多青年教师是刚出了校门或由别的学科改行教政治课,他们对学科的特点、教学常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一般就是看看书、按照制作的步骤进行操作,完全是在教教材,根本不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

根据这种情况,要组织教师听教研室组织的评优课、观看市典型课例,发放一些学习材料,指导他们怎样备课、上课等,使他们经过培训慢慢成长起来,这种形式的培训深受各级领导和教师的欢迎,为迅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辟了新路。

六、教研员要乐于奉献 

要有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作奉献的精神:

学科教研员工作任务多、下乡外出多、学习钻研时间多,休息娱乐时间少、照顾家庭少、各种待遇少。

总之,付出的多,得到的少。

如果没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作奉献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当好一名优秀教研员的。

这种奉献精神,首先体现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不管遇到有多大的困难、阻力、挫折、讥讽都能做到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对教研工作有一种执着的追求;

其次是体现在对工作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学科队伍状况和质量状况的分析,对提高学科队伍的素质,对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都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准则,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瞎指挥,不乱发号施令。

这种奉献精神的产生,主要来自教研员本身的“内功”,就是那种对教研工作执着追求的责任感;

乐于奉献,还表现在甘为人梯的精神:

比起在一线工作的广大老师们,教研员可谓见多识广。

所以身为一门学科的教研员,理应不吝赐教。

把自己的所闻所学所看所想与一线的教师们分享,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铸就名优教师。

教研员应当甘为教师成长的人梯和铺路石。

“幕后英雄也是真英雄。

”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肤浅认识,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研员,每天都要勤学、勤思、勤写,多请教,多总结,多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地反思、提升并完善,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势,认清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深受欢迎的、作用明显的、能更好地服务于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教研员,我将努力尝试开拓一方崭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2]李建平.教研: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5,25第四版

[3][前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85~86.

[4]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