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157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docx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教学目标:

  

1.一天中各个时段体育锻炼的优缺点  

2.两个不适宜锻炼时间  

3.一般来说比较适宜的锻炼时间为0.5~1小时  

4.超量恢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在什么时间锻炼好  

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

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时间。

  

1、清晨锻炼  

优点:

 

 ①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

  

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

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③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

所以有人说:

“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缺点:

  

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

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

另外,对于工作学习紧张和习惯于晚起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锻炼时间:

  

不能说越早运动越有益。

究竟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晨练还要因人、因地、因季节的不同而异。

一般来讲,夏天在五六点钟,冬天在六七点钟进行晨练比较合适。

  

2、午后锻炼  

午后锻炼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也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

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下午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跑步等。

  

3、傍晚锻炼  

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

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北方一些地区的民众有时也在傍晚进行集体扭秧歌活动。

但晚饭后1小时方可进行体育活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也不可过大,心率应大约控制在120次/分钟,傍晚锻炼和睡觉的间隔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否则会影响夜间的休息。

  

4、几个不宜运动的时间  

①进餐后。

这时参加运动会造成血液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疾病。

体弱者还会引起餐后低血压。

  

②阳光暴晒下。

中午前后,烈日当空,气温较高。

除游泳外忌在此时锻炼。

夏季阳光中紫外线特别强烈,人体皮肤长时间被照射,易发生灼伤。

  

二、锻炼多长时间为好  

1、要保证一定的时间  

①为了保证基本的锻炼效果,每天锻炼的时间应至少在1小时左右。

  

②在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之间出现矛盾时,应首先考虑运动时间。

  

③如果每天锻炼不能保证1小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即每次锻炼10分钟,每天锻炼若干次。

初次参加体育锻炼或身体机能较差者,亦可采用此办法。

  

2、锻炼时间不宜过长  

保证足够的锻炼时间不是说每次锻炼的时间越长越好,锻炼时间的长短也要科学合理。

不管从事什么强度的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

  

每次运动时间以多长为宜,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等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一般情况下,每天锻炼0.5~1小时效果为最好。

  

3、锻炼要有合理的间歇  

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重复练习之间的合理休整是提高锻炼效果的有效方法。

运动要消耗体力,运动后休息时才会补偿消耗并获得“超量恢复”。

所以,一次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而应该有间歇,但是间歇时间也不能过长,如果间歇时间过长,运动后的“超量恢复”会变成“超量消耗”,同样难以取得应有的运动效果。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育课课堂常规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中学体育课的常规要求,更好地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常规:

  

1、教师应整理好着装,注重仪表,提前到操场准备上课。

  

2、认真写好教案,准备好器材,规划好场地。

  

3、向体育委员、小组长布置上课内容,提出有关要求。

  

4.上体育课时,学生应提前1分钟到指定地点等待教师并准备上课,体委应带领部分同学协助教师准备场地,器械。

  

5、学生一律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不准戴帽子、手套、围巾。

严禁携带小刀、笔、证章等物品。

  

6、凡因病、事等未能到校上课的学生,一律由体育委员向教师说明情况,记入考勤。

  

7、体育课需请假的学生,应向任课体育教师说明,教师视其情况安排见习或适当活动。

  

8、值日生按教师要求,将器材安放在规定的位置。

  

9、轻病假和女生例假,必须随课见习,并由教师安排适当活动。

  

10、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包括见习生)。

  

11、上体育课时,学生应精神饱满尊敬教师团结合作,积极进取,认真听课,刻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据此评定学生课堂表现分。

  

二、课上常规:

  

1、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按教师指定位置,迅速集合队伍。

  

2、体育委员报告出勤情况。

师生问好。

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3、学生迟到需喊报告,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

  

4、学生按教师要求刻苦锻炼,不擅自离开场地。

  

5、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体育考核标准,不弄虚作假。

  

6、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7、总结本课情况,布置课下练习,安排归整器材。

  

三、课后常规  

1、分析本课情况,写好课后小结。

  

2、能认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

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彩图详细介绍了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短跑能力。

  

2、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短跑的动作技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博尔特图片和他打破男子一百米跑世界纪录的视频导入新课。

  

二、短跑简介:

  

短跑属于极限强度运动,短跑是在规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到终点取胜的运动项目。

  

短跑比赛包括100米、200米、400米。

  

三、短跑的动作方法:

  

1、起跑:

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条件。

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

安装起跑器目的是使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1)各就位: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

  

(2)预备:

  

听到“预备”口令后,平稳抬起臀部,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前腿大小腿夹角约为90度,后腿约为120度,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

  

(3)鸣枪:

  

当听到“枪声”时,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两腿迅速蹬离起跑器。

后腿以膝领先沿着地面迅速向前上方摆出,用前脚掌扒地,同时后腿要把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把身体向前送出。

做到起跑时反应快、蹬摆快、第一步落地快。

  

2、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开始的一个跑段,一般为30米左右,它的任务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

  

腿蹬离起跑器后,身体处于较大前倾姿势,为了不使身体向前摔倒,继续加速,要积极加快腿与臂的摆动和蹬地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跨出第一步时,着地脚由前脚快速过渡到脚趾位置。

保持身体前倾。

恢复阶段,较低的一条腿与地面保持水平。

每步的步长和频率都要增加。

20-30米后,躯干逐渐抬起。

  

3、途中跑  

途中跑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最高跑速,起跑后的加速跑结束即进入途中跑。

一个单步由后蹬和前摆,腾空,着地和缓冲几个部分组成。

  

(1)后蹬和前摆:

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的重要的动作阶段。

当身体重心移动支撑垂直面时,支撑腿开始积极有力后蹬。

支撑腿和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对身体上下波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腾空:

腾空是支撑腿结束后蹬离地面,进入无支撑状态。

腾空期是从足尖离地后开始,支撑腿的大腿随着蹬地后的惯性,使膝关节折叠屈曲,同时,还伴随着另一条腿抬大腿的屈髋关节动作,形成前摆姿势。

  

(3)着地和缓冲:

腾空结束后,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有弹性地着地。

然后迅速屈膝屈踝缓冲,随着跑动的惯性,摆动腿大小腿折叠,迅速向前摆动并与支撑腿靠拢。

  

4、终点跑  

终点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个阶段,尽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过终点。

终点跑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离终点线15~~20米时,尽力加快两臂摆动速度和力量,保持上体前倾角度,当运动员离终点线前一步距离时,上体急速前倾,双手后摆,用胸部或肩部撞终点线,跑过终点逐渐减速。

  

四、到运动场实地练习短跑。

  

教后感: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田径运动概述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起源与发展,明确田径运动概念以及发展趋势,了解田径运动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田径运动起源、发展已经锻炼功效,促进学生对田径活动兴趣。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田径活动学习与锻炼。

  

教学过程:

  

一、田径运动的起源于发展  

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远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在和大自然及禽兽的斗争中,不得不走或跑相当的距离,跳过各种障碍,投掷石块和使用各种捕猎工具。

在劳动中不断的重复这些动作,便形成了走、跑、跳跃和投掷的各种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有意识地把走、跑、跳跃、投掷作为练习和比赛形式。

  

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了第一届古奥运会,当时唯一的比赛项目是192.27米跑,从那时起,田径运动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189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现代奥运会组织。

1896年在希腊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田径的走、跑、跳跃、投掷等项目,被列为大会的主要项目。

至今已举行的各届奥运会上,田径运动都是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19世纪下半叶,田径项目传入我国。

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是我国最早的一次田径比赛。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制”规定田径项目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1923年,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包括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均把田径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田径运动的概念  

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包括男女竞走、跑跃、投掷四十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跳跃、投掷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

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

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