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1056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文档格式.docx

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维护公益而致害的损失赔偿、误工损失

赔偿、医药治疗费赔偿、护理费赔偿、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补助费赔偿、以及致

死前、致残前受害人扶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的赔偿作了规定,对《民法通则》

作了一些补充。

1991年9月22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失效]第37条规定“(五)

残废者生活补助费:

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1

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

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

低不少于十年;

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八)死亡补偿费:

按照交通事

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

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

一年;

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里是“死亡补偿费”。

1993年2月22日《产品质量法》规定为“第三十二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

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

活补助费等费用;

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

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

应当赔偿损失。

”2000年5月8日《产品质量法(修订)》修改为“第四十四条因产品存

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

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造成受害人

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

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

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直接规定了“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是个进步。

1993年10月3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经营者提供商品

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

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

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

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也

使用了“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

1994年公布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赔偿法》,规定“第二十七条侵犯

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

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残疾赔

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

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十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

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

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

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

费。

前款第

(二)、(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

生活救济的规定办理。

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

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止。

”《国家赔偿法》较其他法律的具体规定在于:

(1)、对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

偿金的赔偿计算作出了具体规定。

(2)、规定了赔偿减少收入的标准。

(3)、规

定了赔偿生活费的标准。

3

4、地方法院的实践作法发生了变化。

1998-2000年期间,江苏、天津、吉

林、湖南等高级法院承认死亡赔偿而舍弃“补偿、补助”,在赔偿项目认定上

的同时也包括了人身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两个项目,一直延续到2003年。

5、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为其确名。

直到200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03]20号)出台(但并未立即

施行,而是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配套),确认与确立了

人身损害赔偿的两个重要赔偿项目,即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抚慰金。

其中,对于

精神损害赔偿,在2001年3月8日(3月10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先行公布了《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2001]7号),《解释》规定“第十八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

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

此外,在《解

释》前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

释》(2001年1月10日,2001年1月21日施行)与《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

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1992年5月16日,1992年7月1日施

行),这两个司法解释仍采用的是“死亡补偿金”,但其因适用范围较小,实际

影响不大。

经历了约15年的过程,虽然死亡补助发展到了死亡赔偿,但仍停留在死亡赔偿

基础上的精神抚慰,人们仍无法直接理解与认识死亡赔偿的性质。

多数人仍认

为死亡赔偿金属于精神抚慰性质。

二、死亡赔偿金的性质1、前面已述,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死亡,其单位支付给死者亲

属的款项,是依福利政策或福利待遇的、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对未来生活

4

的一些补助。

由于是政策福利性的,它本身不就具有赔偿性质,甚至连补偿也

谈不上。

正所谓当时流行的“人都是国家的”,金钱就不重要了,故一般回避

了侵权赔偿。

从实际发放操作来看,从事人事劳资管理部门、社保机构以及他们的从业

管理者,均认为抚恤金与工亡补助金的发放的对象是死者的直系亲属。

他们习

惯认为,抚恤金与工亡补助金死者的亲人都有份,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即这

“份”是多少,是均分还是有所区分?

由于缺少政策依据,最后多数人接受“遗

产假说”的观点,即将此看作为“准遗产”,按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办理来

处置分配“抚恤金或工亡补助金”。

这样的作法基于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抚

恤是国家福利待遇,是国家给死者家属的关爱,是精神安慰而不是赔偿,即不

具有民事赔偿的法律特征与属性;

二是,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化减矛盾,最大

限度地减少了单位领导与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妥善处理”的工作目标成功率

也较高。

2、自《民法通则》施行至2003年12月期间,虽然法律对民事侵权责任的

法律后果需要承担民事赔偿作出了文字条款规定,但不论在理论上,一般人们

的认识上,还司法实践上,仍依赖在原有福利政策基础上,或称具体民事赔偿

计算上不可避免地要以福利待遇标准相比较。

形成这样的原因是我国在人身损

害赔偿这块上长期立法混乱,政策观点为主导所致,同时也是过去的特定历史

产物与渐进过程中必须,法学界的知晓侵权行为法的专家,法院系统的专家也

不能左右。

由于我国法律长期以来基本不支持精神损害或者精神损失赔偿,至今也没

有任何法律明确地直接规定民事侵权责任的精神损失赔偿(除原侵犯肖像权

外)。

而行政法规、政策规定根本就更不可能涉及到精神损失赔偿的问题。

2001

5

年3月8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

解释》。

该精神损害司法解释终于公开承认了民事侵权精神损害与赔偿,同时

其又作出了“第九条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残疾的,为

残疾赔偿金;

(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

(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

抚慰金。

”,从而将“死亡赔偿金”与“残疾赔偿金”人为地归入了精神抚慰

之列。

这样的做法可能有它的合理性方面,同时也暴露做出这种做法的诸多严

重问题与隐患,人身损害的赔偿应当体现在财产损失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两个

重要方面,按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加害人支付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

也就支付了精神抚慰金,这起码在逻辑上也说不通,人为地将两个赔偿重要部

分归为大小包含的一个简式赔偿,问题非常突出。

3、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于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采用了“继承丧失

说”原则来确定。

这点非常重要,可称之为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

然人因遭受人身损害而死亡,其权利能力消灭,法律主体资格不复存在,因此,

死者不能以权利主体资格主张死亡赔偿。

此时的赔偿权利人,实际上是死者的

近亲属即间接受害人。

对间接受害人而言,其因直接受害人死亡所蒙受的财产

损失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其一是以被扶养人丧失生活来源作为计算依据的扶

养丧失说;

其二是以受害人死亡导致的家庭整体收入减少为计算依据的继承丧

失说。

依据扶养丧失说,受害人死亡后,其生前依法定扶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

被扶养人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赔偿义务人对此应予赔偿。

因此“继承丧失说”

采用表明司法解释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收入的财产损失,而非“精

神损害抚慰”。

如果它属于精神抚慰,那么又回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之规定上,赔偿权利人只

6

能获得一个财产损失赔偿,而不能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即使提出,按

照司法实践习惯做法,法院也给予支持,但其具体金额必然是少得可伶。

在人

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前,重庆、四川高级法院行文以完全突破了以往实践的限

制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

规定,四川地区精神抚慰金的上限是5万元;

重庆市地区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其次,既然司法解释已清楚地划分收入的财产损失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

从逻辑上讲,财产损失赔偿就不是精神抚慰。

其次,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假设

未死亡可能获得的收入的赔偿,从死亡发生收入就没有了,这对于死者以及其

亲属(死者身前直接供养人,包括非亲属的直接供养人)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损

失,这一损失是损害行为的因果关系,即侵权行为所致,理应赔偿,当然是财

产赔偿,而不是补助,更不是精神安慰。

第三、简单比较,财产损失赔偿与人的生命期限有关,而与死者亲属遭受

的痛苦无关;

精神损失赔偿直接与死者亲属所遭受的精神打击、损害程度相关,

而与死者的生命期限无直接关系。

即使死者生前没有工作或收入也要赔偿(即

法律预设),而精神损害赔偿在理论上必须是伤者或死者亲属实际遭受精神损

害方可请求赔偿。

很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