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9538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点归纳知识点复习提纲背诵过关Word文档格式.docx

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

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

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③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2.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目的:

为了巩固 周朝 的统治。

2.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旧贵族后裔。

3.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 诸侯(即“授民授疆土”),管理地方事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 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影响:

(1)积极影响:

初期开发了 周边 地区,加强了周王室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王朝。

(2)消极影响:

后期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听周天子号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  割据争霸根源。

  月日第周星期背诵过关考点小组长签名:

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变法背景:

铁器和 牛耕 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战国前期,秦国相对落后。

为了富国强兵,打赢争霸战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商鞅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体现了 法家“法治”的思想)。

(2)奖励 生产: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体现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奖励 军功 :

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的大小封爵;

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体现了公平原则)。

(4)国家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

(5)地方上确立 县 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

(6)统一度量衡(度:

计算长度的单位;

量:

计算体积的器具;

衡:

计算轻重的器具)。

3.影响:

商鞅变法使 秦 国开始富强起来,为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五. 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商业繁荣,社会急剧变革。

形成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提示:

孔子和老子为春秋时期同时代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 ”和“礼”,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提出 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思想

孟子的思想:

主张“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

提出“ 仁 政”思想等

月日第周星期背诵过关考点小组长签名:

六、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朝的建立:

(1)灭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

(2)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

(3)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结束了 春秋战国 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  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 监察。

③地方推行  郡县制  (取代分封制)

(2)经济上: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 小篆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后来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焚书坑儒 ”(消极影响: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

为防御  匈奴 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 辽东 的万里长城。

(6)交通上:

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

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②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2、爆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

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

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七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1.背景: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雄才大略,国力强盛,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思想上, 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 。

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人物 董仲舒 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长安举办 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从此,儒家 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2)政治上: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 ”,进一步削弱封国(诸侯王)的势力。

(3)加强监察制度:

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建十三州郡,设 刺史 监察地方官。

3.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

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西域的地理概念:

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两次派 张骞 出使西域。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 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事务,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统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

(1)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

(2)中原与西域传入与传出的物产:

传入的以土特产为主,如葡萄、核桃、黄瓜、苜蓿、胡萝卜、汗血马、大葱、芝麻、石榴等;

输出的以技术为主,如丝绸技术、冶铁技术、凿井技术、养蚕技术等。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促进中国与西亚、欧洲经济文化交流;

成为  中西 交流的桥梁。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导致黄巾大起义爆发。

之后又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

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势力强大起来。

 官渡   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统一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08年, 赤壁 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 三国鼎立 局面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的儿子 曹丕 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 蜀 国。

(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 吴 ,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学习汉  族先进的文化。

2.人物: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 北魏孝文 帝(拓跋宏,后改姓名为元宏)。

3.措施:

(1)迁都 洛阳 。

(2)说 汉语 、穿 汉服 、改 汉姓 、与汉族通婚。

(3)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和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4.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 融合(交融)。

考试大纲的要求:

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开通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因太宗年号为“贞观”,故称“ 贞观之治 ”。

2.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

(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 魏征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 隋 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设 进士 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 唐 朝:

(1)考试科目:

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 科、进士科最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崇 进士 科。

(2)推动科举发展的关键人物:

① 唐太宗 :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②武则天:

首创 殿试 制度、武举。

③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评价:

扩大了 官员选拔范围,使门第不高的普通人可凭才学做官。

但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僵化,实行“八股取士”,命题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脱离了现实,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清朝末年(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唐朝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

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④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⑤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

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

⑴著名的大都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