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7154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九单元考能专项突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3)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物质循环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识别时要注意:

(1)正确判断图解中字母表示的成分。

A与CO2大气库之间是双向箭头,则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正确识别图解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及发生的场所。

过程①为光合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过程②③⑤是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⑤又称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该图中还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如果该过程过度,则会导致温室效应。

跟踪训练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示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过程的能量值为②与③过程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答案 A

解析 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

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

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

由于①过程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生产者呼吸消耗(②)、一部分传递给消费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③),所以①>

②+③。

实验技能突破9——分析评价类实验

技能归纳 “五看”法解决实验评价题

典例剖析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惟一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②③正确。

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富营养化的因素。

即时巩固 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方案。

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 将甲组落叶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落叶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 将甲乙两组落叶灭菌后,甲组落叶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落叶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

方案二:

(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①将甲、乙两组落叶都进行;

②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

③实验过程中

,使树叶保持潮湿;

④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答案 

(1)方案一:

不能。

甲乙两组落叶均未进行灭菌处理,甲组落叶会被自身所含微生物分解从而失去对照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含有多种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 方案二:

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含有多种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 

(2)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计对照时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①灭菌处理 ②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③不断地滴加蒸馏水

解析 本实验是为了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实验自变量是该种细菌的有无,故需要设置两组(甲、乙),甲组(对照组)的叶片不接种该细菌,乙组(实验组)的叶片接种该细菌。

实验的无关变量为落叶的种类、落叶的含水量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等。

为了排除落叶本身所含的微生物及空气中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将甲、乙两组落叶灭菌后置于无菌环境中,对于乙组(实验组)再接种某种细菌,从而确定落叶的分解是否由该细菌引起。

热点专项聚焦9——例谈高考试题中的营养结构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营养结构的考查,可谓形式多样,别具匠心。

营养结构的呈现方式或文或图,或图文结合,其既可以考查考生对营养关系的把握,也可以提升考生的识图、辨图、析图等图文转换能力。

1.常规型

典例1 (2009·

海南卷,19)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

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

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解析 由于花鲢被大量捕捞,乌鱼将会加大对白鲢的捕食,因此白鲢会下降,水溞因没有天敌将会上升。

绿藻是生产者,乌鱼能继续得到充足食物,两者均不发生大的变化。

答案 B

2.典线型

典例2 (大纲卷)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

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

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由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

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3.柱条型

典例3 (浙江高考)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由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正确。

4.圆饼型

典例4 (上海高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解析 由图可知,甲所占的生物量最多,应该属于生产者;

乙与丙占的生物量接近,因此可判定属于同一营养级;

丁占的生物量最少,应属于第三营养级。

5.表格型

典例5 (江苏高考)(节选)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

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水蚤

10

31

E

15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解析 确定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不能单纯依据污染物的含量,认为污染物含量越高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还应依据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

答案 

6.文图综合型

典例6 (四川高考)(节选)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

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

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解析 从图像中分析得出食物链:

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移入滨螺后,因其对浒苔的大量捕食,导致浒苔数量下降,浒苔、角叉苔等同属第一营养级,是竞争关系。

从食物链可以看出,岸蟹增多,滨螺减少,浒苔相应增多,与岸蟹呈正相关。

根据题干得出,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所以B坑中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

在滨螺极少的情况下,凸出基质的海藻物种数多,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更需要优先保护,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 

(1)①被滨螺捕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

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水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