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87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人类文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征,经历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进而向生态文明迈进的过程。

生态文明综合体现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态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生态、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支撑。

生态循环农业秉承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要求,立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多级循环,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载体。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成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暖的助推因素之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指出,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用地释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在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紧缺的大背景下,世界农业正蕴育着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微生物产业)等体现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兴形态,正逐步在全球逐步兴起,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农业取得长足发展,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但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农业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既有利于农业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又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和农业功能拓展,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突破资源制约的内在要求。

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产业,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

我省人均耕地仅0.5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60%以上。

人均可用水资源7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突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有限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防止掠夺式生产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通过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突破和缓解资源不足的制约瓶颈,实现有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进而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的基础功能之一。

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下,促进农民增收更加有赖于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赋予了农业更为丰富的内涵。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子,既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二、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消费需求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经营机制、生产方式、消费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一)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

  我省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既有资源环境制约的倒逼因素,又有着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积淀。

  ――从发展基础看,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南北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多样,水网平原、丘陵盆地、山区海岛相互交错,立体、差异分布特征明显;

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农林植物资源和生物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气候适宜且四季分明,光温条件、雨水分布、气候生产潜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相对优越,植被保护、森林覆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的自净、修复能力较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态省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田基础设施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08年底,全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5%,通过沼气工程年消化畜禽粪便污水3355万吨,减排cod36万吨,产沼气1.3亿立方米,折抵标煤9万吨。

  ――从发展条件看,立体的产业结构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我省初步形成了富有资源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畜牧业、生物质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块状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基地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林牧渔产值结构从1978年的77:

3:

14:

6调整为2008年的46:

6:

24:

23。

2008年,蔬菜、茶叶、畜牧、水果等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近80%,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192亿;

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6846个、面积40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30万亩。

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发展前景看,绿色的消费需求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增添了内在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加速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重生活品质、重环境保护以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成为潮流所向。

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以及农业生态产品表现出较大的潜在需求,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和内在动力。

近几年来,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到2008年底,全省认定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50个,无公害农产品2357个,绿色食品1050个,通过“三品”认证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8%;

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463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8年总收入达到66.3亿元,近三年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从发展环境看,积极的政策导向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各级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和政策措施,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200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省委、省政府在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同时,专门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明确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地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启动了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

目前,我省宁波、嘉兴、宁海等市、县相继出台了政策,着手编制发展规划,并以示范园区为抓手,鼓励和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二)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推进阶段,面临着诸多内在和外部的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的制约。

农民群众包括基层干部对生态循环农业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偏差。

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整体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没有成为自觉行动。

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然要加大投入、增加成本,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在指导工作中没有摆正位置,影响着生态循环农业在面上的推进。

  ――经营方式的制约。

从经营规模看,当前小规模、家庭分散式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经营规模总体偏小。

目前,全省农户户均经营土地面积仅2.1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比重仅在30%左右,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产业要素集聚和现代技术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组织成本。

从生产方式看,掠夺性、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还普遍存在,过分依靠资源物质消耗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禀赋不足带来土地使用强度过高,难以休养生息。

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不充分,不仅带来利用效率不高,还破坏了土壤理化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目前,我省化肥、农药年亩均施用量分别为32.3公斤(折纯)、2.3公斤,化肥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农药比全国水平高一倍以上。

  ――技术条件的制约。

农业科技研发力量总体比较分散,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力量更是薄弱。

投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的人力、财力相对不足,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农艺、农技与环境工程技术的配套集成相对滞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还有着较大差距,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模式的推广应用还比较有限。

目前,我省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灌溉水利用率为35%-40%,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

――服务滞后的制约。

农业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值不足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废弃物的收集、加工处理、资源化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制约着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据调查,2008年,我省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约8415万吨,含养分总量123万吨,折合资源价值82亿元。

其中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977万吨、含养分总量28万吨,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污水)6878万吨、含养分总量78万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560万吨、含养分总量17万吨,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分别为50%、52.4%和49%。

目前,全省建成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仅100个,有机肥加工厂73个,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实际加工30万吨,推广面积仅180万亩。

――激励机制缺失的制约。

总体上看,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方面缺少可操作性的评价、监督和制约措施。

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形成体系,导向作用、补偿机制、激励效应不够有力,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没有真正在产品的经济价值,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生态循环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建设富有浙江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现实载体,必须因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