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465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客观题教师版.docx

2018届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之客观题的命题角度与应对策略(教师版)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2017年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

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表现手法,情感态度)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语句理解:

重点字词理解有误)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语句理解)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语句理解)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情感态度误判)

【2017年新课标2卷】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表现手法、语句理解)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语句理解)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语句理解)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语句理解)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情感态度)

命题角度总结:

命题范围:

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

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达技巧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①词语解释有误

【1998•全国】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解析:

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②句意的理解有误

【2013•北京】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解析: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

读懂诗歌的意识

1、字词落实,逐句翻译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①情感理解偏差

【2000•全国】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错误选项: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解析:

“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无聊。

②情感无中生有

【自选题】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秦川•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秦川:

指长安一带。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C.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D.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错误选项:

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解析:

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应对策略:

整体把握意识

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

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

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

3、打破思维定势

(三)表现手法方面:

表现手法的知识性错误

【湖南省湘东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秋风辞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

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解析:

A、C解析:

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混淆了动静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应对策略:

明确概念意识

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

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夸张

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

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

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一道错误选项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集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C“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搞反了。

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2003年北京卷】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解析:

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

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2)【长沙市一中月考试卷】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雁门胡人歌•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