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练习合集109页Word下载.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练习合集109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练习合集109页Word下载.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
课文《老山界》(2课时)
课文《草》(2课时)
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一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
逶迤岷mí
n山难ná
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
ng横竖
nà
n苦难,难兄难弟hè
ng蛮横
更gè
ng更加蒙mé
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
měng内蒙古
磅pá
ng磅礴尽jǐn尽管
bà
ng磅秤jì
n尽心
形:
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义:
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
(悠闲:
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
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悬崖:
主要形容山势陡峭。
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
长征》——七言律诗
2.《<
长征组歌>
两首》——歌词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
长征>
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
(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解说: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
“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
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
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感情基调:
豪迈、激昂……
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具体研读
1.诗的第一句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
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
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
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
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
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
总结全课: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作业:
1.词语积累
2.预习“诵读欣赏”: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
作者是何许人;
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二《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
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侵qīn
似sì
水似银似乎重chó
ng重飞渡
shì
似的zhò
ng重兵
扎zhā扎营盘乘ché
ng乘机,乘人之危
zā包扎shè
ng千乘之国
行há
ng行情,欺行霸市奇qí
奇怪
xí
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
解jiè
解送
jiě解嘲
xiè
跑马卖解
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
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
皑皑皑袭袭击
铠铠甲垄垄断
锤千锤百炼钢钢铁
捶捶胸顿足刚刚强
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天堑:
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千磨万击:
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
扎,驻扎。
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
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