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3209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体外寄生虫与体内寄生虫

寄生于宿主体表上的寄生虫为体外寄生虫。

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为体内寄生虫。

(2)专性寄生虫

指必须寄生,否则不能存活或生活史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3)兼性寄生虫

指既可以营自生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4)永久性寄生虫与暂时性寄生虫

某些寄生虫的某一生活阶段不能离开宿主独立生活,离开了不能存活,这类寄生虫称为永久性寄生虫。

某些寄生虫因取食需要而暂时性,短时间接触宿主,然后离开,这类寄生虫称为暂时性寄生虫。

(5)偶然寄生虫

因偶然情况进入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或附着于非正常宿主的寄生虫称偶然寄生虫,但它不可长期寄生在非正常的宿主体内。

(6)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这些寄生虫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2.宿主类型

(1)中间宿主:

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终宿主:

指寄生虫性成熟阶段(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储存宿主,储蓄宿主):

有些寄生虫为人兽共患寄生虫,除可寄生于人外,还可以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延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可存活但不可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对终宿主(正常宿主)有感染性,当此幼虫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是,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3)寄生虫生活史

★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感染期(感染阶段):

在生活史中能感染人的阶段。

根据寄生虫完成整个生活史过程是否需经历宿主转换,可将寄生虫生活史分为直/间接发育型。

世代交替:

有些寄生虫要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才完成一代的现象。

1.直接发育型

(1)完成生活史不需要更换宿主;

(2)这些寄生虫在外界直接发育至感染期,主动或被动进入宿主使其感染;

(3)具有此型生活史的蠕虫称土源性蠕虫。

2.间接发育型

(1)生活史完成需要更换宿主,且在中间宿主中发育至感染期;

(2)具有此型生活史的蠕虫称生物源性蠕虫。

3.寄生虫对寄生生活适应性的变化

(1)形态变化

(2)生理生化变化(3)免疫学变化(4)幼体增殖现象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影响吸收;

2.机械性损伤:

可引起堵塞腔道、压迫组织与破坏细胞等机械性损伤;

3.毒素作用:

其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崩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可造成宿主的损伤;

4.免疫病理:

寄生虫虫体和代谢物具有抗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炎症,亦可引起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类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II型),迟发型超敏反应(IV型)。

(2)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可引起宿主一系列防御性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

(3)宿主和寄生虫相互作用与转归

1.引起寄生虫病;

2.宿主处于带虫状态或隐性感染(大多数);

3.宿主能抑制、杀伤或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少见)。

4、寄生虫病的防治

(1)寄生虫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1.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存活或增/繁殖的过程。

(1)慢性感染和再感染

(2)急性感染的特殊性:

初次感染寄生虫的非疫区居民或疫区儿童,常出现急性症状。

(3)多寄生现象:

人体可同时有两种以上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肠道寄生虫感染。

(4)超敏反应

(5)★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某种程度上可体现与解释幼虫危害比成虫大这一现象)

幼虫移行症:

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的蠕虫幼虫入侵人体后,在机体内移行所致的疾病。

皮肤幼虫移行症:

幼虫在皮下移行,引起皮肤出现线状红疹或游走性包块等病理损害。

内脏幼虫移行症:

幼虫在器官内移行,引起器官损伤。

异位寄生:

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的现象。

异位病变:

异位寄生可引起病理损害。

(6)隐性感染和机会性致病

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的感染。

带虫者可传播病原体。

机会性寄生虫病:

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的寄生虫感染。

2.临床表现

(1)发热

(2)腹泻(3)贫血(4)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5)超敏反应(6)肝大(7)脾大(8)其他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和特点

1.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指体内有寄生虫生长,繁殖,并能排出寄生虫生活史某一阶段虫体的人与动物。

包括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寄生虫离开传染源后经过特定发育阶段,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

★常见传播方式:

A.经土壤传播B.经水传播C.经食物传播

D.经接触传播E.经节肢动物传播F.经空气传播

此外,经输血可以感染某些寄生虫病。

常见侵入途径(感染途径)包括:

消化道、皮肤、呼吸道、胎盘等。

(3)易感人群:

人类对绝大多数寄生虫易感。

2.流行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

(2)社会因素: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深度和广度。

3.流行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

许多寄生虫病可在人和脊椎动物间相互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区,某些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间相互传播,一般情况下,人类通常不参与这一流行过程,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偶尔被卷入到这一过程中去时,这些疾病则可从染病的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现象称自然疫源性。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3)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

1.流行现状

(1)重要寄生虫病疫情仍不稳定

(2)人群蠕虫感染较严重,但呈下降趋势

(3)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4)机会性寄生虫病或少见寄生虫感染人数增多

2.防治对策

控制与消灭寄生虫病的主要对策: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管理传染源: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处理保虫宿主。

(2)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与媒介节肢动物;

粪便管理;

食品卫生监督。

(3)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教育;

药物预防;

疫苗。

医学原虫

1、概论

原生动物(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

特点:

体积小、分布广泛、种类多、结构简单。

1.形态

体积微小(2-200um),多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1)细胞膜:

和其他生物膜基本相同。

(2)细胞质:

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构成。

按功能分类:

A.膜质细胞器;

B.营养细胞器;

C.运动细胞器:

鞭毛、纤毛、伪足等(孢子虫运动细胞器不明显)

(3)细胞核:

核膜、核质、核仁和拟染色质构成。

A.泡状核;

B.实质核

2.生活史:

通常分为滋养体、包囊或卵囊。

滋养体:

通常指在生活中活动、摄食、增殖阶段的原虫。

滋养体是主要的致病阶段。

包囊或卵囊:

当生活史中出现不利条件时,滋养体団缩,水分被吸收,分泌囊壁,成囊。

包囊或卵囊是重要的传播阶段,具有感染力,通常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根据原虫传播特点分类:

(1)人际传播型:

该型原虫生活史中只需1个宿主,经直/间接接触或中间媒介的携带而传播。

(2)循环传播型:

该型原虫生活史需1种以上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替的现象。

(3)虫媒传播型:

该型原虫需在吸血昆虫体内生长发育,并进行有/无性生殖,发育至感染阶段,再由媒介昆虫叮咬、吸血传播。

3.生理:

包括运动、摄食、代谢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1)摄食:

膜渗透、胞饮、吞噬。

(2)生殖:

有/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

包括二分裂、多分裂和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

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

★世代交替:

有些原虫生活史中存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交替进行的增殖方式。

4.致病特点:

特征:

(1)增殖作用;

(2)播散致病;

(3)机会性致病。

2、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是阿米巴痢疾(虫痢)和阿米巴性结肠炎的病原体。

1.滋养体:

(1)外形和内外膜:

外形椭圆或圆形,外质不明显,极少见到伪足。

内质颗粒小而均匀,其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红细胞,衰老滋养体可见空泡。

(2)核:

有核仁,核膜内缘一层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

2.包囊

(1)外形和颜色:

圆球形,蓝黑色(铁苏木染色)/棕黄色(碘液染色),囊壁不着色。

核小,构造和滋养体的核不同,数目1-4个(4个核为成熟包囊,其他为不成熟的包囊)

(3)内含物:

糖原泡为空泡状(铁苏木染色)/棕红色(碘液染色),拟染色体蓝黑色(铁苏木染色)/亮棒状或亮点状(碘液染色)。

3.生活史

(1)感染:

阶段:

四核成熟包囊方式:

经口入消化道

(2)移行:

滋养体路线:

小肠→结肠

(3)寄生:

部位:

结肠上端食性:

细菌,肠内容物

(4)离体:

包囊,滋养体方式:

随粪排出(包囊),水样便(滋养体),脓血样便(大滋养体)

(5)宿主:

人为适宜宿主,猫狗鼠等为偶然/保虫宿主但对其传播意义不大。

4.致病

致病阶段:

组织内滋养体侵犯部位:

结肠组织,肝,脑,肺等

致病机制:

(1)虫株毒力

(2)侵袭力(3)宿主免疫状态(4)肠道内菌群对阿米巴致病影响

病理:

肠阿米巴病常累及回盲部、阑尾、乙状结肠等。

典型病理损伤为口小底宽“烧瓶”样溃疡,病变一般在肌层停止。

临床表现:

(1)无症状带虫者

(2)肠阿米巴病(3)肠外阿米巴病:

A.阿米巴肝脓肿(虫体为滋养体)B.阿米巴肺脓肿C.其他肠外阿米巴病

5.实验诊断:

(1)粪检:

A.生理盐水涂片法(诊断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有效方法之一,检查目标是滋养体);

B.碘液涂片法

(2)病灶组织检查:

A.肝脓肿穿刺液检查B.活体组织检查

3、鞭毛虫

(1)蓝氏贾第鞭毛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生活史和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

致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是旅游性腹泻。

实验诊断:

找到滋养体或包囊都可确诊。

粪检简单可靠,必要时应多次检查。

1.滋养体检查:

(1)生理盐水涂片;

(2)十二指肠液检查(用肠检胶囊法)

2.包囊检查:

(1)碘液涂片;

(2)三色染色和铁苏木染色

Extra: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吸器结构和致病有关。

(2)阴道冒滴虫

1.滋养体(姬氏染色):

外形:

梨形或椭圆形核:

椭圆,位于虫体前1/3处基体:

位于核前缘

轴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