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154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虚词例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刘表)恶(嫉妒)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等。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惊呼声)而坏(倒塌)都舍(大房子)。

(《察今》)

(四)副词。

“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2、且

1.递进关系:

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②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与妻书》)

2.让步关系:

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静女》)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

公移山》)

(三)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②吾不忍其觳觫(害怕得发抖的样子),若无罪而就死地。

(四)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②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四)作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①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且大乱,若何?

(《段太尉逸事状》)

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本纪》)

【自若】如常,依然如故。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4、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三)量词,房屋一座为一所。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山市》)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①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离骚》)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

5、也

(一)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2.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②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①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原毁》)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①况其子孙也哉?

况巩也哉?

(《寄欧阳舍人书》)

6、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劝学》)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在)(《孔雀东南飞》)

2.“在……方面”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对于,向。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个“于”表被动)《师说》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6.与,跟,同

①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7.表比较,可译为“比”

①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劝学》)

8.引进对象,不译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方面,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方面)(《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

(对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穿黑色丧服)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穿黑色丧服)。

(从此)(《崤之战》)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

7、与

1.“和”,“跟”,“同”表对象。

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

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二)连词,表并列关系,“和”“及”

①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通“欤”,语气助词。

①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四)动词。

1.结交,交好

与嬴(秦王嬴政)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2.等待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给

①《与妻书》(《与妻书》)

②则与斗卮酒。

4.参与

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黄州快哉亭记》)

【相与】共同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8、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①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

“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等,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