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06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汉语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虚词.docx

《古汉语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虚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虚词.docx

古汉语虚词

第四单元:

古汉语虚词

一、古汉语虚词特点二、代词三、副词四、介词五、连词六、语气词

代词

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人一般都把代词归在虚词裹,但它很接近实词,除辅助性代词“者”、“所”外,都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

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

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

一、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三类:

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1.指人的疑问代词:

“谁”和“孰”一般只指人。

“谁”的用法基本上舆现代汉语相同,主要用於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裹,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例如:

①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②寡人将谁朝而可?

(《战国策·郭隗说燕昭王求士》)③敢间谁之罪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④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

”(《战国策·冯谖盂尝》)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何"、“胡"、"曷"、“奚"主要指事物,——般不指代人。

"何",的出现率最高,语法功能也比较广泛。

例如:

①何贵何贱?

(《左传·昭公三年》)②大王来何*?

(《史记·项羽本纪》)③余何面目以视於天下乎?

(《国语·越语上》)④曰:

是何也?

(《荀子·天论》)四个例句中的“何”都指具体事物,可以译成“甚麽”,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何”用作宾语最多。

何”还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原因和方法是相联系的,有时难以区分。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这类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於现代汉语的“在哪裹”。

例如:

①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

问曰:

“安得此?

”(《史记·大宛列传》)②王攻楚将恶出兵?

(《史记·春申君列传》)③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④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⑤道恶乎往而不存?

(《庄子·齐物论》)⑥夫子将焉适?

(《吕氏春秋·士节》)!

"安”“恶”“焉”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安”、“恶”、“焉”用於反问句後都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2、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比较简单,只有近指的“这”和远指的“那”。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要复杂得多。

下面分四类介绍。

1.“之”“兹”“其”:

这三个指示代词既不是近指又不是远指,它们的语法功能表现在特指和泛指上。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的人或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其”只能作定语。

例:

①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②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③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2.“此”“是”“斯”:

这是一组近指代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这”。

它们都可以作主语。

例: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史记·项羽本纪》)②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③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左传·案之战》)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还可以作定语。

例: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庄子·逍遥游》)

3.“彼”“夫”:

“彼”“夫”是远指代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那”。

“彼,,的指代性强,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

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②挹彼注兹。

(从那裹舀出来,灌注到这裹。

)(《诗经·大雅·洞酌》)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夫”的指示性较弱,以作定语为多。

例:

④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⑤左右曰:

乃歌夫“长鈇归来”者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4.“尔”“若”“然”:

这一组指示代词的意思是“如此”“像这(那)样”,由於它们抅词义相当於一个动宾结构,所以有人称之为谓词性指示代词。

例:

①公盥荐尔信,二(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情。

)(《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

②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歌。

(《诗经·大雅·桑柔》)(尔歌:

如此之歌。

“若”只作定语。

③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寡人之於国也》)

“然”多作谓语。

5.“焉”“诸”:

这是两个特殊的指示代词。

“焉”的意思相当於介词结构“於此”,经常用在谓词性成分後面作补语。

例: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②黯为人性倨……士亦以此不附焉。

(《史记·汲黯列传》)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一部分“焉”虚化成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

例:

①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琴。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梁惠上〉)。

在叙述句末,可译作现代汉语的“了”在疑问句末,译作现代汉语的“呢”。

如果意义很虚,就是语气词了。

诸的用法:

“诸”是代词“之”同介词“於,,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

相当“之於”的“诸”用在叙述句裹。

例:

①公伐诸鄢。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②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间》)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裹。

例:

①冉有问:

“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②不识有诸?

(《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余”“予”等,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例:

①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居则曰: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③我戮之不祥。

(《左传·搴之战》)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⑤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⑥余病矣。

(《左传·搴之战》)⑦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搴之战》)⑧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

第二人称代:

“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

“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

①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②诲女,知之乎?

(《论语·为政》)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④今尔出於崖埃,观於大海,乃知尔丑。

(《庄子·秋水》)⑤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知:

指赏识。

)⑦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世家》)⑧若不趣降漠,漠今虏若。

(《史记·项羽本纪》)

4、无定代词:

“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的,意思是“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莫”是否定性的,意思是“没有谁’!

“没有甚麽(事情、东西)”。

无定代词只能作主语。

“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的。

例:

①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记·陈涉世家》②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有时“或”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

③宋人或得玉。

(《左传·襄公十四年》)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或”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

“莫”可以表示广泛的否定

例: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②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莫”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

没有先行词的“莫”一般都指人。

有时“莫”有先行词,表示强调范围的否定,这时“莫”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

③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④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先秦古文中的“莫”一般都可以认为是无定代词,汉以後“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於“不要”。

五、辅助性代词:

这类代词有“所”和“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任句法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用作句法成分。

在这个整体中,“所”或“者”只起辅助性的语法作用,因此,有的语法著作把它们叫做助词。

“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

1.所+动词:

①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汉书·苏武传》)!

②获秦王所乘云母车。

(《资治通监』巴水之战》)例①“所载”“所画”的意思是“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

“所载”“所画”并没有表明载的是甚麽,画的是甚麽。

因此,在所字结构之後可以补出具体所指的事物,如例②“所乘云母车”。

所字结构的前面也常带有一个名词性成分,如“竹帛所戴”、“秦王所乘”,这个名词性成分一般都是所字结构的限定性定语。

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③是乱之所由作也。

(《荀子·正论》)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例句中的所字结构的意思是“禁暴除害的工具”、“坠下去的地方”、“兴起的原因”、“不敢接受的原因”。

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介词的宾语,而不是动词的宾语,这是一二两类所字结构的区别。

3。

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①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诗经·小雅。

小宛》)(忝:

辱没)。

②诺,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四〉)③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史记吕太后本纪〉)这类所字结构形式上同第一类所字结构,但表达的语义却同第二类

所字结构

例①“所生”如果按第一类理解,中心语应是“子女”(生的子女),实际上“所生”指的是父母,“所”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由”。

例②“所使之”是指“使用他的方法”,例③“所杀大臣”是指“杀大臣凭藉的力量”,“所”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以”。

代词“者”的基本语法功能:

位於词或词组之後,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者字结构可以分成两类。

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

①於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

(《国语·越语上》)②赦之,以劝事君者。

(《左传·搴之战》)③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

(扬雄《解嘲》)④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将进之。

(《国语·越语上》)⑤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③视吾家所寡有者。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例①例②“者”加在名词之後,例③“者”加在所字结构之後,都是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

代词“者”和“所”可以分别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它们的语法位置一後一前,是互相补充的。

两种结构所表达的语义也是互相补充的,者字结构表示施事,所字结构表示受事。

例如“杀者”指提刀的人,“所杀”指被杀的人。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表示受事在先秦很严格,中古以後才有了例外,如李白《蜀道难》:

“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所守”并不指土地,而指守土之人。

者字结构表示施事在先秦就有例外,例如“刖者”“黥者”都不指掌刑人而指受刑人。

後来不仅刑法动词,一般动词加“者”:

也有表示受事的了。

例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今书来,言者皆大。

”“言者”不指说话的人,而指所说的话。

思考练习

1、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自的韶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2、把下列各句译为现代汉语,并说明“孰与”的用法。

(1)沛公曰:

“(项伯)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

(2)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史记·曹相国世家》)(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i《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大天而思之,孰舆物畜而制之?

(《荀子·天论》)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无定代词,并译为现代汉语。

(1)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2)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孟子·许行》)(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

(《战国策·齐策一》)

四、分析下列句中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说明它们的构成成分,并译为现代汉语。

(1)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2)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3)(此)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4)诺,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四》)(5)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史记·吕太后本纪》)(6)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7)身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恕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

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

语法功能上能单独做状语,接近实词;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副词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词、程度副词

少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v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

v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v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

v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

如:

v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v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范围副词“独”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词,同”岂”

v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史记廉颇》)

仅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作品中.

v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v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范围副词又可分为总括副词和限定副词.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毕、咸、具、凡、都、共、率”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v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v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

v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v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时间副词

v曾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曾经”,多用做语气副词,表“竟然”.“曾经”义多用”尝”表示.

v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v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v情态副词

v暂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

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暂”不含有同将来对比的意思。

v暂游万里,少别千年。

(江淹《别赋》)

v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史记《李将军列传》)

v仍表“频繁”、“多次”。

如:

v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晋语》)

v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

(《史记·平准书》语气副词

v语气副词可分为五类:

表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表委婉的揣度语气“其、盖、殆”;表意外“曾”;表祈使语气“其”;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宁”等。

v且有三种用法:

时间副词”将”,情态副词”姑且”,语气副词”尚且”.分别如下:

v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v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v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v其充当语气副词时,可表反诘语气、委婉语气和祈使语气;还可作时间副词表“将”;作连词表“而且”。

v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韩愈《答李翊书》

v城上有鸟,齐师其遁。

(《左·襄十八年》)

v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

(《三国志·诸葛亮传》)

v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僖二十三年》)

v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否定副词不-弗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

“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

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

v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v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v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

《孟子·尽心上》

v然则国乱将弗治与?

v否定副词

毋-勿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词.“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

v大毋侵小。

(《左传·襄公十九年》)

v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未-未尝对过去某种状况的否定

v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荀子·天论》

v臣未尝闻也。

(《战国策·魏策四》)

v否定副词

非-微“非”否定名词谓语,“非”和“微”还可用于假设条件句.

v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v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

v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v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左传·僖公三

谦敬副词谦敬副词又分为敬人和自谦两类.

敬人的副词:

请、敬、谨、幸、惠、垂、蒙等

v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v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史记·平原君列传》)

v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v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谦的:

窃、忝、猥、伏、敢等。

v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

v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

(《后汉书·史弼传》)

v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指代性副词“相”“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做状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宾语被“相”“见”指代了。

“相”原表示互指,后来转变为偏指,仅指代动作的受事一方。

v今燕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史记·孙子吴起起义》)

v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v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孟子·许行》)

见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

可译为“我”或“自己”。

v凡举事无为亲厚者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朱浮传》)

v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陶潜《归去来兮词》)

v本章习题

指出下列黑体词语的语法性质和功能:

v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郑伯克段于鄢》

v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郑伯克段于鄢》

v君何患焉?

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v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

v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

v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

⏹介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它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③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

第二,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注意:

“于、於“宾语不能)。

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②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③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④管夷吾治於高溪,使相可也。

《左传·庄公八年》第三,在语法功能上,于“於”字介宾结构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

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①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②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

《史记·田单列传》

(现代汉语要译为状语。

⏹介词:

于(於)介词“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大量运用,而“於”字的介词用例,在西周金文中才出现。

“于、於”两字原本读音不同,作为介词,二者引介的成分也不尽相同。

上古早期的文献金文、《诗》、《书》里的“于”字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於”,后来两字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左传》中二字的频率基本相当,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书中,“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汉代以后“於”字逐渐占了优势,取代了“于”。

⏹介词“于”(於)

新中国汉字简化,“於”又简化为“于”。

我们把古汉语中的“于”、“於”处理为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介词“于”可以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时间、涉及对象、主动者、原因,还可以引介同性质和状态的程度有关的比较对象。

“于(於)”字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五种。

第一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例如:

①国人作乱,厉王出奔彘。

《史记晋世家》②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③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④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

《柳子厚墓志铭》

⏹介词“于”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例如: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请於大国。

《鞍之战》②告纣之罪於天及殷民。

《史记·鲁周公世家》

第三种用法,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这种用法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这种用法的“于”

(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例如:

①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

《管晏列传》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③师少於我,斗士倍我。

(《韩之战》)

⏹介词“于”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四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

这一点在讲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已介绍,这里从略。

第五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上》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介词“以”

“以”本来是动词。

《说文解字》:

“以,用也。

”动词“以”的意思是“用”,或“认为”、“以为”。

“以”作“用”、“根据”讲,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当“认为”、“以为”讲的“以”,可以单用“以”,也可以使用“以为”或“以……为……”的格式。

例如: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张释之列传》)

③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孟子·梁惠王下》)

④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管晏列传》)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有时“以为”或“以……为……”是“任命……为……”的意思。

例如: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