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2797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金融战情景推演及应对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限制国际市场融资。

金融工具方面:

4)通过认定“汇率操纵国”施压汇率升值。

单独或联手盟国干预目标国汇率,做空非美货币,引发资金恐慌性外逃和金融市场动荡。

2、纵览历史上美国发动金融战案例,多种手段共同配合,呈现出从隐性到显性、从宏观全面围剿到微观精准打击的趋势。

1)8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初期,美国逼迫日本金融制度过快开放,配合干预日元升值等手段,诱导采取货币放水的错误应对,泡沫破灭,达到遏制日本经济赶超的目的。

2)21世纪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减少金融战成本和反噬作用,美国启用针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制裁,早期运用在伊朗等小型经济体上。

2012年美国不满伊朗秘密研发核武器,首次切断SWIFT通道,禁止第三方金融机构与伊朗交易,导致伊朗原油出口腰斩、恶性通胀。

3)2014年美俄金融战首次将金融制裁上升到政治大国博弈层面,为遏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势力扩张,美国针对俄罗斯个人和企业启动金融制裁,包括封锁融资渠道,冻结资产、切断美元支付渠道,引发资本外逃、卢布大跌、银行挤兑一系列冲击。

3、目前来看,美国可能通过四大手段,对中国发起金融攻击。

第一,金融主体层面,美国可能定点制裁中国部分重要金融机构。

1)美国可能采取冻结账户、处以巨额罚款、切断其与美国金融系统联系等手段,严重冲击被制裁机构的正常运转。

2)美国可能利用SWIFT和CHIPS系统,监控中国金融机构交易行为,制裁重点机构,切断其获取及使用美元的渠道,冲击其对外交易支付结算,加剧市场恐慌,诱发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主体层面,美国可能通过强制退市、做空中概股的方式限制中国企业在美融资。

1) 

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可能以争夺审计底稿审查权为由,提高赴美上市门槛或强制中概股退市。

2)美国可能联合做空机构发布沽空报告,做空中概股。

第三,金融工具层面,美国可能对中国发起汇率战:

认定汇率操纵国、逼迫人民币升值。

1)美国可能修改汇率操纵国认定条件或再次直接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采取限制中国实体融资、限制贸易进口、加征关税等制裁措施。

2)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地位,可能单独或联合盟友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实施以邻为壑的竞争性措施。

第四,金融制度层面,美国可能逼迫中国金融体系过快过急全面开放。

1)美国可能要求中国短期过快开放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服务领域,破坏中国金融机构主动对外开放的节奏,意图提高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话语权。

2)美国可能要求中国短期过快开放金融制度领域,尤其是短期资本项目自由化,以此引起资本大进大出,助推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4、当前美国能够实质采取的手段及力度仍相对有限,但未来不排除手段进一步升级。

目前可行的三个打击层次:

一是从金融主体层面,针对个人、个别企业或个别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制裁。

二是从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两个层面,加大制裁力度。

金融主体来看,将部分行业、技术、产品或资源纳入制裁范围,增加限制实体融资等制裁手段;

金融工具来看,再次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或逼迫人民币升值。

三是从金融主体、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三个层面,发起全面金融战,从汇率、国际收支结算、境外投融资等领域实施全方位打击。

考虑到中美经济金融利益相关性、全球经济疲弱等因素,我们认为中美金融战或将主要在第一个层次进行,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至第二层次,全面进入第三层次的可能性较小,但不能排除。

5、美方发起金融战,必将两败俱伤,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做好提前防范,我们可采用“防御与反制并行,改革与坚守并重”的策略。

第一,金融制度方面,短期可加强跨境资本管理,长期要坚持金融体系和资本账户的国际化市场化开放方向,加快开放是应对美国金融制裁的有效防范措施。

但要坚持循序渐进,主动权、节奏、顺序在我。

第二,金融主体方面,要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加强公司治理、促进国企改革。

第三,针对美国制裁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为,可同步反制。

第四,汇率方面,不能被迫升值;

若美方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征收惩罚性关税,我方同步非对称提高关税;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五,在金融监管方面,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内部监管、改革监管体制,解决金融领域特别是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

第六,根本上靠改革开放,新基建、放开行业管制、实现竞争中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

正文

 

美国发动金融战的国际案例

二战后,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国际金融霸权,频繁对其他经济体频繁进行金融狙击,达到遏制新兴大国崛起、解决地缘政治危机、打压不同立场的目的。

1.1 

分析框架

美国惯用的金融战手段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攻击金融制度及政策,逼迫其他经济体过快、过急、全面放开金融市场,以金融自由化为契机,冲击他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

二是制裁金融主体,采用多种手段对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及个人展开金融制裁;

三是攻击金融工具,如迫使目标国汇率升值、认定“汇率操纵国”并征收反补贴税等。

1、对金融制度及政策的攻击

美国打着自由市场的旗号,不顾实际国情和金融发展阶段,逼迫其他经济体过快过急开放金融制度。

这种手段常见于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掀起自由化浪潮,美国资本谋求向全球扩张,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学界、政界、商界向新兴市场大力宣扬自由市场、金融开放的蓝图,诱导或强行将金融开放作为国际贷款的前提条件。

从制度上动摇金融稳定根基,往往再配合其他制裁手段,导致热钱大进大出,助推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裂,美国则在此过程中获取大量利润并严重打击开放国的金融市场。

这种手段较为隐蔽,打击面广,对目标经济体的危害程度深远。

美国曾主导“苏联500天”计划致使前苏联金融及经济崩溃,美国在80年代大力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泡沫破灭后日本进入长期衰退;

东南亚、拉美地区大量经济体在开放金融市场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制裁金融主体

21世纪以来,一方面金融全球化深入推进,国家间经济联系深度绑定,整体打击他国金融制度的成本加大、反噬效果增强,使美国倾向于针对微观实体制裁。

另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结算货币地位稳固,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财政部成立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以反恐名义获得资金往来监督权,利用这种非对称的美元霸权,对其他个人和企业降维打击。

目前常见的金融制裁手段包括:

切断跨境支付结算渠道;

冻结资产;

限制融资;

禁止全球金融机构与被制裁对象交易等。

其中切断支付渠道最为严重,美国主导的SWIFT、CHIPS和Fedwire构成跨境交易支付基础。

CHIPS主导跨国美元交易清算,承担世界上95%以上的银行同业美元支付清算与90%以上的外汇交易清算。

SWIFT是世界金融报文交换网络,该系统董事会成员均来自美国银行机构,美国可限制全球金融机构与被制裁者在美国境内外进行金融交易或者向其提供金融服务。

一旦被切断报文转换通道,所有外汇业务都将中断,成为美国对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资金监控并进行制裁的重要手段。

这种手段点对点精准打击,具备见效快、成本低、非对称等优势。

美国的金融制裁主要针对朝鲜、伊朗、俄罗斯等中小经济体,其奏效条件有两个:

一是目标经济体体量较小,或经济结构单一,一旦控制美元支付和融资渠道,相当于扼住咽喉;

二是美国对其依赖度较低,制裁引起反噬作用小。

3、对金融工具的打击

美国在国家层面施压非美国家汇率升值,展开汇率打击,干预其他经济体汇率。

在目标国经济疲软或被金融制裁时,美国资本趁机做空非美货币,促使非美货币大幅贬值,资金恐慌性外逃,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在目标国经济稳定时,美国通过认定非美国家为“汇率操纵国”、直接谈判等手段,施压非美货币升值。

这种手段通常作为配合其他两种金融战使用,常见的汇率干预手段包括:

美国财政部动用外汇平准基金、联合其他国家投放或回收本外币、签署国际协议迫使汇率波动等。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发起对日元、俄罗斯卢布等货币汇率战以期改善美国经常项目状况,将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列为“汇率操纵国(地区)”。

1.2 

美日金融战

背景:

遏制日本经济赶超。

70-80年代,美国经济放缓、陷入滞涨、对外贸易逆差骤增,而日本经济呈现快速追赶态势,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美国将其咎于日本金融市场限制和被低估的日元,要求加快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步伐,吸引资金流入日本,推升日元升值。

过程:

过快推动金融自由化,配合干预汇率升值。

美国率先对日本金融制度发起攻击,加快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根据自身需求放宽金融管制,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

但80年代受美国施压,日本被迫加快改革步伐,1980年《外汇法》将跨境资本从“原则禁止”改为“原则允许”。

1984年日美发表《美元日元委员会最终报告书》,进一步达成协议:

1)利率自由化和日元借款自由化;

2)放松市场准入,允许外国证券公司申请东京证券市场会员权,向外国银行开放日本信托业;

3)撤销日元兑换管制,推动离岸日元债券发行和日元国际化;

4)消除外资对日投资障碍。

以上改革方向给当时的日本营造出一种即将成为世界金融大国的错觉,忽视了自身金融系统脆弱性和改革节奏,为美国随后发起汇率战埋下隐患。

美国其后对日元进行干预,逼迫升值。

1985年9月,美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并宣布联合干预汇率市场,结束美元汇率偏高情况。

其后,日元快速升值,协议签订前美元对日元汇率从1:

239迅速变为1986年底的1:

159,美元贬值超过30%。

日元升值重创出口,吸引热钱涌进日本,股市、房地产不断产生巨量泡沫。

后果:

海外资本迅速涌入日本市场,资产泡沫快速堆积。

伴随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逐步落地,日本FDI迅速攀升,1986年日本FDI投资共3196件,金额达223亿美元,较1985年上升82.7%,其中FDI流入房地产市场比重提高,占比达17.9%,较1985年提高8个百分点。

日本房地产价格自1986年起迅速攀升,房地产泡沫迅速堆积,并最终于1991年破灭。

日本股市同样如此,在外资疯狂涌入后,股票价格节节攀升,但伴随日本银行连续加息及外资的撤退,1989年末股市泡沫迅速破裂,日本从此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1.3 

美俄金融战

政治大国博弈。

二战后,美国一直将前苏联视为立场不和的竞争对手,曾主导“苏联500天”计划,致使前苏联金融及经济崩溃。

尽管苏联早已解体,但俄罗斯仍被美国视为地缘政治威胁。

2013年,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乌克兰危机,2014年克里米亚地区并入俄罗斯,激化地缘政治矛盾,成为欧美联合制裁俄罗斯的良机,其中金融制裁作为一种低成本、反噬小、更便捷的手段被广泛使用。

封锁融资渠道,冻结资产、切断美元支付渠道1)封锁俄企融资渠道。

2014年美国对俄罗斯国防、金融和能源行业发布中长期融资禁令,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也被列入制裁名单。

美方公布的主要制裁措施包括:

禁止美国公民或公司就期限超过30天的债务与被制裁的俄罗斯实体进行交易,禁止买卖俄罗斯储蓄银行、莫斯科银行和俄罗斯农业银行等六家银行发行的期限超过30天的债券等。

2)冻结个人和公司资产。

2014年美国宣布对7名俄官员与17家实体在美资产进行冻结,共计1.56亿美元。

2018年4月美国再次宣布对俄罗斯38个个人和公司实施制裁,冻结其在美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资产。

3)威胁停止俄罗斯的支付服务。

2014年3月,美国VISA卡和万事达卡两家公司停止向俄罗斯银行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美国还多次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