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1715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灰飞虱防治理论与技术Word下载.docx

为了全面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有效监控灰飞虱的暴发,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的为害损失,本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的发生规律、传毒特征、流行机制、暴发因素及监控技术等作了一个较系统的介绍,以期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1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分布及为害特点

为使大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里首先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分布及为害特点。

1.1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及现状

水稻条纹叶枯病最早于1897年在日本关东的枥木、群马等县发生,1903年在长野县就有大发生的记载(新海昭,1985),至1968年已扩及到日本最北的岛屿—北海道,并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Shikata,1980),迄今仍是日本水稻最重要的虫传病毒病之一(Hibino,1989)。

除了日本,朝鲜和原苏联也有分布(Toriyama,1983)。

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自1963年在苏南地区始发后,1964年在江、浙、沪普遍发生,1966年自南到北都有发生,包括台湾、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和辽宁等省区。

20世纪60年代(1963-1966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浙、沪比较突出;

70年代(1975-1976年)在北京郊区发生较重;

80-90年代在山东南部一度猖獗,在云南地区数度流行,特别是云南的保山、楚雄、昆明等地发生严重。

其余省区除局部地区外,多是零星发生,未成大害(林奇英等,1990)。

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现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中新上升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2001年以来全省发生面积均在70万hm2以上,重发地区失治田病穴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

2002年全省受害稻田病穴率在1%以上的面积达78.1万hm2,病穴率超过20%的面积达4.8万hm2,病穴率超过50%的严重受害面积达0.82万hm2。

2003年全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继续大发生,秧田及大田灰飞虱虫量与2002年相近,全省发病面积超过80万hm2,失治田块病穴率达80%以上。

病害的重发区集中在苏北和苏中的淮安、连云港、宿迁、盐城、泰州、扬州等地区以及南通的局部地区。

重发地区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重灾区的漏防田病穴率高达90%、病株率70%,基本失收。

2004年江苏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暴发流行,全省约210万hm2水稻发生条纹叶枯病的面积达140多万hm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70%以上。

据江苏省农林厅有关部门介绍,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涉及全省40多个县,重发生的面积达35-40万hm2(约500-600万亩),绝收或接近绝收面积0.7-13.3万hm2(约10-20万亩)。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带毒虫量和带毒率密切相关。

据江苏省农林厅植保总站有关专家介绍,2004年灰飞虱的虫量基数大,带毒率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沿江、沿淮大部分地区每亩虫超过30-100万头,是常年的10倍,有的地方虫量每亩高达1200万头,是常年的1000倍。

各地区灰飞虱虫量有一定的差异,苏南地区水稻田一般30-50万头/亩,江淮50-100万头/亩,沿淮100万头/亩,淮北20-50万头/亩。

百株卵量500粒,秧田每平方尺虫量164.07头,麦田每平方尺203.44头。

2004年全省灰飞虱越冬代带毒率平均25.4%,最高达47.9%,远远超过大流行的带毒率12%的指标。

而2002年和2003年的灰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是15.6%和24.5%,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水稻条纹叶枯病也将呈持续上升趋势。

重灾区的漏防田病穴率高达90%以上,病株率70%以上,宝应、建湖、兴化、泗洪、盐都、阜宁等县的病株率在85%以上,不少地区部分田块基本失收。

1.2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分布

水稻条纹叶枯病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

据林奇英(1973-1990)实地调查和样本鉴定,中国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辽宁和台湾等16个省市,其中福建波及36县市。

江苏省已波及40多个县。

江苏、浙江、上海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较早的省份(1964年),江苏苏南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最早(1963年)。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发病轻重不同。

多数病区年际间有明显的间歇性,甚至有的病区在一次大流行后,多年不再发生,有时几乎绝迹。

有的病区则连年流行,给水稻造成持续减产。

地区间的差异,与灰飞虱的暴发机制及病害流行的本质有关系,其机理还不太清楚。

1.3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主要寄主植物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范围限于禾本科植物。

据阮义理等(1983)研究,经用带毒灰飞虱接种,无毒灰飞虱回接,证实16属49种禾本科植物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寄主。

这些寄主主要有水稻、麦、玉米、粟、稗草、狗尾草、马唐、看麦娘、早熟禾和画眉草等。

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植物,大多又是灰飞虱适宜寄主植物。

对灰飞虱适宜的植物有稻属4种、小麦属1种、大麦属8种、山羊草属5种、稗草属3种,以及小黑麦、燕麦、簇毛麦、看麦娘、画眉、无毛画眉草和苇状羊茅等40种。

在49种植物中,条纹叶枯病的病症大多为条纹型,即类似于籼稻品种上表现的症状,只有普通小麦和埃及小麦两种为枯心型。

在条纹型中,退绿条纹的宽、狭、粗、细和显、隐程度,各寄主植物有所不同。

在稻属、小麦属和大麦属中多数种类病症明显。

1.4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及损失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的致害性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有关系,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程度又与水稻品种、水稻感病率等因素有关。

1.4.1水稻品种感病性与抗病性

在水稻条纹叶枯中偏轻发生情况下,抗性品种一般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目前生产种植的镇稻99、镇稻98、扬粳9538、盐粳8号、徐稻3号等。

但在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流行时,这些品种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

反之,感病品种如武育粳3号,在水稻条纹叶枯病中偏重发生时,就会对产量造成明显影响,条纹叶枯病大流行时,为害严重,甚至绝收。

1.4.2水稻不同感病期对产量影响

一般认为水稻播种后,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大。

林奇英(1990)采用同品种、同播种期、分期接种的方法,明确了水稻三叶期、五叶期和分蘖始期接种的损失可达79%-100%;

分蘖盛期接种发病30%,减产50%-70%;

幼穗分化期接种的减产40%-50%;

孕穗期接种的减产10%-15%;

齐穗期接种的减产1%-3%;

乳熟期不受影响。

也有人把幼穗分化作为病害感染的界线,幼穗分化前及幼穗分化期感病的水稻发病重,对产量损失大。

1.4.3病情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株率对有效穗有明显的影响,病株率越高,每亩有效穗数越少。

从水稻条纹叶枯病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看,病株率越高,产量损失越大。

当病株率10%以下时,产量损失随病株率增加趋势不明显,产量损失率平均不超过4%。

当病株率超过10%时,产量损失随病株率增加而明显上升。

当病株率大于50%时,产量损失大幅度上升,产量损失率平均达60%。

2灰飞虱的主要生物学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的媒介昆虫。

目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实际上主要是对灰飞虱的控制。

因此,准确鉴别灰飞虱,全面掌握灰飞虱的生物学习性,深刻认识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种群动态,是有效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的理论基础。

2.1分类、地位及分布

灰飞虱建种于1826年。

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飞虱亚科Delphacinae,学名为LaodelphaxstriatellaFallé

n(=DelphaxstriatellaFallé

n)。

关于其中名,以前极不统一。

早期有从日文译作黑斑浮法子;

从英文名Smallbrownplanthopper译作小褐飞虱;

也有稻黄背飞虱、条背飞虱和秀灰飞虱之称。

目前中文名统称为灰飞虱。

灰飞虱属偏北方种类。

广泛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原苏联、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英国、德国、土耳其、太平洋岛屿等。

国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据1994年《东北飞虱志》记载,灰飞虱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河南、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西、西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台湾、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但以长江流域及北方稻区较多。

2.2寄主植物及为害

2.2.1主要寄主植物

灰飞虱对食料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禾本科植物均喜食,主要寄主随季节而转换。

浦茂华(1963)在苏、锡一带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食性测定的验证,已肯定的寄主植物有13种:

水稻、稗、李氏游草、双穗雀稗、小麦、大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结缕草、蟋蟀草、千金子、白茅、竹叶茅等。

据《东北飞虱志》记载,灰飞虱还能为害高粱、谷子、玉米、早熟禾等多种作物及禾本科杂草。

2.2.2灰飞虱的为害

灰飞虱对农作物的为害分为直接为害与间接为害2种方式:

(1)直接为害

灰飞虱的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水稻,且有群栖习性,从秧田开始,直到收割前均受其害。

成虫以口针刺入植物组织(茎或叶脉)吸取汁液,受害植株由于输导组织的破坏,养分不能正常上送,使得植株的生机衰退,影响生长和发育,造成茎秆细弱,植株矮小,籽粒不饱满,禾苗逐渐枯萎以至死亡。

被害植物的初期,茎秆上出现许多不规则带有细长的淡黄褐色斑点。

为害严重时,植物下部变成黑褐色。

同时雌虫产卵于水稻组织内,因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由于口器及产卵器的刺破组织,为病原菌的侵入造成有利条件,因此往往引起茎秆变黑,甚至霉烂倒伏。

为害时期一般虫体栖息于距水面5-20cm处的茎秆上吸食,当水稻进入蜡熟、黄熟时,由于植株下部发黄,大部分虫体转至植株上部的叶片或茎穗上取食为害。

(2)间接为害

灰飞虱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引起病毒病。

其间接为害远远大于直接为害,灰飞虱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stripevirus,简称RSV)和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简称RBSDV)而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的严重损失。

植株感染病毒后病株显著矮小,不能抽穗结实。

损失一般在10%-30%,严重时达50%-70%,个别田甚至绝收。

田间水稻分蘖期发病株表现为从心叶开始出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心叶柔软细长,卷曲成纸捻状,下垂而形成所谓的“假枯心”。

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心叶正常展开,上部叶片边缘部分呈现褪色短条斑,以后逐渐黄色枯死。

在水稻孕穗、抽穗期病株表现为剑叶或剑叶鞘有褪色斑,且不易抽出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

2.3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