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1082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可和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人生祸福沉浮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自我实现的结果。

我们都有天生的倾向。

要达到个人能力的最高水平。

希望激励进步,付出孵化成就,播种带来收获,皆可视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6、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7、图式;

图式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是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8、偏见;

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9、内隐社会认知;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10、态度;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12、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

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14、移情;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15、去个体化: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答: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比较多的领域。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广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三种行为并没有给以明确的区分,在定义上也存在着分歧,更多的是将三种行为等同起来看待,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三种行为定义的模糊,分不清他们的实质及行为表现,甚至出现误解,影响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澄清三种行为的实质,划清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之所以对三种行为在定义界定上存在分歧,或是将三种行为等同看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三种行为背后的动机看法不同所导致,因此我们从行为背后的动机入手来对三种行为进行梳理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

态度决定优劣细节决定成败想要干好一件事必须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

费斯廷格由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举例:

以削弱失调感增强信念。

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另一情形是,人为了某个目标作出种种努力,但后来发现结果与原来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当面对与期待不一致的结果时,有的人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却坚持原来的看法。

费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过一次现场调查研究:

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报上一篇报道,说某个地区的宗教团体向人们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个特殊日子,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将被一场洪水彻底摧毁。

费斯廷格随后来到这个地区,观察当地的人们为迎接这个特殊日子所做的种种准备活动。

当这个日子到来时,世界并没有毁灭。

随后他发现人们不但没有改变原来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诚地敬仰、崇拜他,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他们积极的努力和热情的迎接死亡的态度感动了上帝,使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人对某种目标怀着坚定的信念,并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发现那个目标根本没有实现,这会引起很强的失调感。

消除这种由于徒劳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也是很困难的。

因为已经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变原来的信念,也无法消除失调感:

“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劳动”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

这时,人只好寻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选择是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

比如说找些看上去还说得过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单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的失误,但总的信念系统是正确的。

在对事实作出小的让步的基础上,以更加坚定的方式信奉原来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传它和维护它,以此缓解人内心中怀有的失调感。

费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调感的方式增强人的信念这种现象可以在历史上的许多群众运动中发现。

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③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但是,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行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1、以苦为师,多吃苦,多实践,再加上理论的熏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换位思考也很总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多读善书,多学习英雄人物,树立正确的榜样

6、简述独立性自我和依赖性自我模型,并举例说明。

有着独立性自我的人会以自己的情绪为中心,不容易被影响;

依赖性自我的人会以别人为中心,容易受到影响。

这是大前提。

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环境、宗教等都是导致自我形成的因素。

其实导致这两种自我最大的因素是文化,这是需要认识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或不改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美国人在日本办了一家厂,请来了很多日本妇女做一些电子产品包装的活,美国人以计件的方式发给工资,这样过去了两个月。

一天,作为代表的一位日本妇女来到了美国人的办公室,她告诉美国人:

尊敬的老板,我本不该来打扰你,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为什么我们的工资制度和别的公司不一样,不是应该年纪大的比年纪小的工资要高吗?

19岁比18岁的要高,然后每过一次生日工资就会涨一些,按计件这样把某一个人孤立起来对我们是种侮辱。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自我状态,像日本人就是集体荣誉感太强了,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我们是一个整体;

而美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则是,你是独一无二的。

集体荣誉感的利在于人多力量大,弊则是导致了平庸。

而中国人的集体荣誉感虽然不及日本人来得猛,但还是让人们有很强的依赖性。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大部分的父母的要负担自己孩子的衣食住行费、学费、兴趣爱好费、虚荣心理费....直到孩子大学毕业,24岁。

接下来就是为孩子花安排工作费,如果生的是男孩也许还自愿负担孩子结婚费、买房费...多可怕的依赖性...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晚婚晚生育的原因,负担太多了,负担者依赖着社会常规、受负担者依赖着传统文化,有多少伦理上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点我还没有深究过,但我已经看到了很多理所当然却极不平衡的。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

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2、当看到好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

当看到烂照片时,人们则往往会笑话拍摄者水平很臭。

请详细论述,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其本身。

从其外在表现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成败不能用同一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分析评判;

从其内在思维看,人们普遍存在着不愿肯定别人、乐于否定别人的劣根性。

(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标准评判事物;

(2)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

(3)要乐于肯定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

(5)要摆正心态,去除嫉妒心理;

3、论述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请适当举例说明。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

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非常松散地结成社会关系网,并极大关注自尊。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矛盾:

人本主义强调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以提高人的自尊、自爱和自助能力为其首要目标。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浓厚的家庭观念及其反对突出个人的主导思想相冲突。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不仅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上的差异

  从Hofstede(1980)的实证研究中证明不同文化在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上的差异。

从这项研究中看到,东南亚文化显然在个体主义方面要比西方弱得多,而权力距离上要强得多。

  在工业发达的环境中,“面子”是无足轻重的,Bond和Lee(1980)认为“面子”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情境中:

  

(1)如果相同的人们一再相遇,则丢脸是不行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