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0716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优品讲义1201Word文档格式.docx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4)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明确医务人员职责。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念

  清洁:

清除物体表面灰尘、污垢等。

  消毒:

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不含芽孢。

  灭菌:

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二、消毒、灭菌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燃烧法

  常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

污染纸张,带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尤其是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特殊感染污染的敷料;

病理标本;

某些金属器械、搪瓷类物品急用时及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

锐利刀剪禁用此法,以免锋刃变钝。

  方法:

可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中焚烧;

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

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100%乙醇,转动容器使其分布均匀,然后点火燃烧至火焰熄灭。

  干烤法

  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

其热力传播和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粉剂、油剂、玻璃器皿及金属制品的灭菌。

不适用于塑料制品、纤维织物等的灭菌。

  煮沸消毒法

  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先清洗、后煮沸。

  打开轴节、开盖、注水

  时间10~15分钟

  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的溶液,可去污防锈。

  中途加物?

需重新计时。

  注意事项:

①有轴节的器械或带盖的容器,应将轴节或盖打开再放入水中,空腔导管须先向管腔内注水。

②根据物品的性质决定放入水的时间及消毒时间:

玻璃器皿冷水放入,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橡胶制品用纱布包裹好,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为5~10分钟;

金属和搪瓷类物品,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③物品不宜放置过多,相同规格的碗、盆不能重叠,保证物品各面与水接触。

④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浓度时,可提高沸点到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和防锈作用。

⑤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延长2分钟。

⑥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

  压力蒸汽灭菌法

  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

压力在102.97~137.3kPa时,温度可达121~126℃,15~30分钟。

压力在205.8kPa时,温度可达132℃,5~10分钟即可灭菌。

  先清洗再灭菌,灭菌包不宜过大(30cm×

30cm×

25cm)、不宜过紧,各包间有空隙,布类物品在上。

  2.光照消毒法

  日光暴晒法

物品放在直射阳光下暴晒6小时,定时翻动,使物品各面均能受到日光照射。

  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用于物体表面、水、空气等的消毒。

消毒后20~30分钟人员方可进入。

  3.微波消毒灭菌法

  主要用于食物、餐具的消毒,医疗用品及耐热非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

  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水是微波强吸收介质,用湿布包裹物品或炉内放些水会提高消毒效果。

  被消毒物品以小、薄为宜。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

  高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细菌芽胞、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醛类、高浓度碘类及含氯类等。

  中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真菌、亲脂及亲水病毒,如醇类、低浓度碘类及含氯类等。

  低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部分真菌,如氯己定、酚类、季铵盐类。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消毒前洗净、擦干;

  2.消毒液中不放纱布、棉花等;

  3.消毒物品全浸在消毒液内,轴结打开,开盖,管腔充满消毒液、避免套叠;

  4.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表面消毒液;

  5.易挥发消毒液要加盖。

  化学消毒方法

  

(1)浸泡法:

将被消毒的物品刷洗干净、擦干后浸泡在消毒液内的方法。

浸泡时要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带管腔的要在管腔内灌满消毒液。

按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

  

(2)擦拭法:

用化学消毒剂擦拭被污染物体的表面或进行皮肤消毒的方法。

如0.5%~1%碘附消毒皮肤,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墙壁、地面等。

  (3)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地喷洒于空气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

用于地面、墙壁、环境等的消毒。

喷洒时物体表面湿透才能达到消毒作用。

  (4)熏蒸法:

是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进行消毒的方法。

如手术室、病室的空间消毒。

在消毒间或密闭容器内,也可用熏蒸法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临床常用甲醛、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灭菌。

  常用化学消毒剂

  

(1)戊二醛

  1)消毒效力:

高效。

  2)作用原理:

与菌体蛋白质反应,使其灭活。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

  3)适用范围:

①常用制剂有2%碱性戊二醛、2%强化酸性戊二醛。

②适用于不耐热的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③消毒需浸泡10~30分钟;

灭菌需浸泡4~10小时。

  4)注意事项:

①每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1次消毒液。

②灭菌效果受PH影响大,浸泡医疗器械时用碳酸氢钠调节PH至7.5~8.3;

但强化酸性戊二醛,直接配成所需浓度使用即可,不需碱化。

③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④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故应注意防护。

  

(2)过氧乙酸

能产生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质氧化,使细菌死亡。

①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皮肤及环境等消毒与灭菌。

②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

0.2%过氧乙酸用于手、皮肤消毒;

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

0.2%~1%溶液用于浸泡洗净后的污物;

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

①对金属类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

②易分解而降低杀菌力,应现配现用。

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

③浓溶液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

④在避光、阴凉处密闭存放,防高温引起爆炸。

  (3)福尔马林(37%~40%的甲醛溶液)

使菌体蛋白变性,酶的活性消失。

①福尔马林40~60ml/m3加高锰酸钾20~40g,柜内熏蒸,需密闭6~12小时。

②4%~10%甲醛溶液用于大体解剖、病理组织标本固定。

①器械与衣物的消毒、灭菌必须在消毒柜中进行。

②蒸气穿透力弱,器械、衣物消毒时应该充分暴露。

③温度、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因此要求室温在1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

④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性和毒性,故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4)环氧乙烷

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代谢受阻导致死亡。

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立克次体和病毒。

①不损害物品且穿透力强,适用于光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书本、皮毛、棉、化纤、塑料、金属、木、陶瓷、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

②小量物品可放入丁基橡胶袋中消毒,大量物品可放入环氧乙烷灭菌柜内进行消毒、灭菌。

①低温为液态,超过10.8℃为气态。

②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具有一定毒性,故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③存放在阴凉通风、无火源及明火处,储存温度应低于40℃,以防爆炸。

④灭菌后的物品,须清除环氧乙烷残留量后方可使用。

⑤每次消毒均应进行效果检测及评价。

  (5)含氯消毒剂:

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氯、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

中、高效。

在水溶液中释放有效氯,破坏细菌酶的活性使细菌死亡。

高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芽胞和病毒。

中浓度能杀灭各种致病菌和病毒。

①适用于餐具、茶具、水、环境及疫源地等的消毒。

②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浸泡待消毒物品需10分钟;

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需30分钟。

③用于喷洒时有效氯的含量、消毒时间均须加倍。

④排泄物的消毒:

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搅拌,放置2~6小时。

①保存在密闭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

  ②配制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配制溶液时应按测定的有效氯含量计算校正后取量。

  ③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④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

⑤要定时更换消毒液。

  (6)乙醇

中效。

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对肝炎病毒及芽胞无效。

①适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②70%~75%溶液多用于皮肤消毒。

③95%溶液用于燃烧灭菌。

①消毒用的浓度切勿超过80%。

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杀菌效果。

②不适用于手术器械灭菌,因为不能杀灭芽胞。

③易燃、易挥发,需加盖保存,置于避火处,并定期测定溶液浓度。

④有刺激性,不宜用作黏膜及创面的消毒。

  (7)碘酊

可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使其变性,以杀灭微生物。

对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杀灭作用。

碘酊为含2%碘的乙醇溶液,用于创伤、手术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作用1分钟后用75%乙醇脱碘。

还可用于体温计等的消毒。

①对伤口及黏膜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碘酊浓度及创面情况。

②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

③碘酊中的碘在室温下可挥发,应密闭保存。

  (8)碘附

破坏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使蛋白质漏出或与细菌酶蛋白起碘化反应,使其失活。

对细菌、病毒等有杀灭作用。

①0.5%~2%有效碘溶液用于手术、注射部位皮肤消毒,需涂擦2遍。

②0.05%~0.1%有效碘溶液用于体温计的消毒。

③0.05%有效碘溶液用于黏膜、创面的消毒。

①碘附稀释后稳定性差,应现配现用。

②应放在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

③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

④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不宜用做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9)氯己定:

又名洗必泰。

低效。

破坏菌体胞膜的酶活性,使细胞膜破裂。

对细菌的繁殖体杀菌作用较强,但不能杀灭芽胞、分枝杆菌和病毒。

①4%氯己定乙醇溶液用于手的消毒,需浸泡3~5分钟;

用于手术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2~3遍,时间需2分钟。

②0.05%~0.1%氯己定水溶液用于冲洗阴道、膀胱及伤口黏膜创面。

①氯己定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

冲洗脓血过多的创面时,应尽量先除去脓血,并延长冲洗时间。

  三、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一)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 此类物品是穿过皮肤、黏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