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泛炎帝文化遗址旅游开发论Word下载.docx
《湖南泛炎帝文化遗址旅游开发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泛炎帝文化遗址旅游开发论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系列的考古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之源,且皆与炎帝有关系,可称为泛炎帝文化。
这些潜在的远古文化旅游资源不能沉睡在地下或仓库。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并将其开发为旅游胜地。
一、以炎帝文化统领湖南远古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是农业、医药、商业、音乐之祖,又是茶文化创始人。
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结于炎帝,并凝固成一种精神,叫炎帝精神。
它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炎帝相关地宣传炎帝文化有利于弘扬炎帝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
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
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这是正常的。
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因此,湖南各地皆有炎帝传说也是正常的。
株洲炎陵县之炎帝陵已经初步开发为旅游胜地。
传说炎帝是农业之祖,因此,道县出土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是有些联系的。
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
《桂阳州志》:
云:
“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
”《衡湘稽古录》:
“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
”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
“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
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
后置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阳国胜等先生提出了众多的理由,包括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
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
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
如:
东汉《春秋纬·
元命苞》:
“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山海经·
大荒西经》明确记载:
“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
“神农生于黔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
据笔者研究,炎帝又似可与城头山古城挂钩。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传说在湖南建了厉山国。
《读史方舆纪要》:
“澧水:
州南三里,源出慈利西之厉山,东流会淡水,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
《楚辞》:
‘濯余佩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日兰江……”,可见,烈、厉、澧、醴相通,今湖南西有澧县,东有醴陵市,炎陵县,皆古长沙境。
《南岳志·
前献》引王万澍曰:
“(炎帝)[神农]都长沙凡七代。
”这个古长沙包括澧县,可能就是澧县城头山城,因为炎帝的年代与古城能交合。
因此,湖南的三大新石器遗址都与炎帝挂钩是完全可以的,以炎帝文化统领这些旅游资源,则使其构成一个整体,使整个湖南变得古色古香。
二、道县玉蟾岩遗址及旅游文化圈的开发
(一)玉蟾岩遗址及开发价值
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西北16公里寿雁镇,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洞穴遗址,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
时代距今万年以前。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稻谷和原始陶片遗存。
稻谷共出土四枚(据报道,近年又发现更多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有稻属硅酸体。
经专家分析鉴定,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难得实物资料。
原始陶片火候很低,夹大量粗沙,质地疏松,复原为敞口斜壁尖圜底的釜形器。
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对探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1996年2月,道县玉蟾岩遗址人选全国九五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2001年3月,玉蟾岩遗址又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01年7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岩,正成为国内外科学界和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湖南开辟玉蟾岩古稻作文化旅游意义重大。
可以吸引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周边旅游资源及古稻旅游文化圈的开发设想玉蟾岩遗址可与附近嘉禾县神农炎帝传说、宁远县的舜帝陵、道县之象庙及理学之祖周敦颐故乡、江永女书及瑶族民族文化构成一个古代文迹旅游文化圈,圈内径约40公里。
在玉蟾岩遗址旅游区可以考虑设立如下几个旅游项目:
1)、古居民村:
在遗址区,包括遗址之溶洞、附近山水稻田景观,可设立古居民村,再现一万年以前的原始居民生活的场景。
如农耕园、起居室、制陶场、采集坡、渔猎所等。
应尽可能营造古时之环境。
2)、神农嘉禾馆:
在遗址附近某处设立展览馆,陈列炎帝神农事迹,并展示从原始水稻至人工水稻的全过程及有关农业工具、种子、粮类、菜类、瓜果类等作物的原始栽培技术等农业史知识。
3)、体验馆:
设立游客互动项目,提供互动设施,项目有:
捕鱼、田猎、驯兽、制石、作陶、舂米、取火、烧饭等等。
4)、古稻作文化研究中心:
可建一座学术研究楼,为古稻作文化研究、交流提供场地和资料。
三、洪江高庙文化遗址及怀化旅游圈的开发
(一)高庙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价值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原黔阳县县城)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1、2004年先后2次对其进行了主动发掘,共揭露面积530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高庙文化晚期的规模很大的祭祀场所,其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
其附设的司仪、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齐全,这在我国南方同时期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
发现了距今约7800年的以凤鸟、獠牙兽和太阳纹、八角星纹为题材的图像,它们显系超自然的物像。
参照该遗址中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可确认这些饰有上述图像的陶器属于祭器的性质。
这些祭器出于年代如此古老的时期,为追溯我国史前宗教艺术的起源翻开了新的篇章。
獠牙兽面纹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后来的夏商文物中都有出现,但都比高庙遗址晚了几千年。
而这“獠牙农神像”的构图模式,影响波及到了全中国的农耕地区,如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中原的青铜文化、四川的三星堆青铜文化、江西的新干青铜文化等,这一切无一不是对高庙“獠牙农神像”构图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今天在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用于祭神仪式的傩面具图案,其中兽面獠牙的构图方式竟然与7000多年前的“獠牙农神像”惊人地相似,可见古老的习俗仍保留在该地。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具有图腾意蕴。
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认,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是我国最早的“凤凰图腾”。
而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虽经年代浸淫,依旧栩栩如生。
专家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
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已历7400余岁,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
附着于高庙陶上的兽面纹,据考证较之辽宁同门家族,早了足足上千年,历史之悠久,全国独一无二。
此外,出土了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
这里可能是我国白陶的最初发源地。
揭示了高庙上层遗存中的部落首领夫妻并穴墓等一大批重要遗迹。
这种一夫一妻墓的出现比过去大汶口等地的约早2500年。
从而表明父系氏族大致的出现时间。
此外,高庙遗址出土了驯养的家猪牙齿,表明当地在距今将近8000年的时期已出现了动物的驯养业。
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下面的一个竹蔑垫子。
蔑片之薄,与现在的同类物品没有视觉上的差别,说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湛。
经专家测定,蔑垫比之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竹篓、竹篮等,要“年长”2000多岁。
由是,高庙篾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已知最早的竹工艺品。
高庙文化遗址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中的玉璜、玉块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钻孔技术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玉器上面的钻孔又细又光滑,仅容绣花针穿过。
本遗址的开发应充分表现怀化地区在七千年以前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宗教文化、白陶、手工艺品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尤其是凤凰、饕餮、八角形、太阳纹等组成的综合图案是华夏宗教文化之源。
(二)高庙文化旅游圈及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怀化市具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迷人,是湖南省的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怀化地区也是上古传说中的盘瓠的地方,有较多记载与古迹,可一同开发。
此地开发主要为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除保护重要遗址现场外还可设如下展厅:
1)、中华宗教文化之源展厅。
主要展示本遗址出土的祭迹、祭器及各种凤凰纹、兽面纹(饕餮纹)、八角纹、太阳纹等文物纹饰,同时展出河姆渡、良渚文化及夏商周同类纹饰复制品,以阐明中华主流宗教之源头在湖南。
2)、男女合葬墓及父系氏族文化展厅。
主要展示本址出土的多座男女合葬墓及其随葬品,揭示本文化所显示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同时展出大汶口文化等男女合葬墓及其随葬品,各地出现的陶祖(男性生殖器陶品),以揭示出各地父系氏族发展的序列和水平。
3)、手工艺品及生产工具展厅
主要展品有玉璜、玉块、象牙等精美玉器,女性人体骨架下的竹蔑垫子,白陶等文物,并阐述各种手工艺品的发展轨迹。
陈列全国同时期同类物品,以体现其发展水平。
4)、新旧石器文物展厅
在洪江区附近出土众多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文物丰富多彩,可收藏于此供人们参观。
据报道,此地新石器文化发展线索清楚,因此,可同时展出此地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5)、古居民生活园
陈列设计与玉蟾岩似。
四、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及其旅游开发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
1991—1999年,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省内外专家先后9次对这一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确认它是一座目前年代最早(距今约6200年),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
城头山古城的设计和城墙的构筑工程规模相当宏大。
城平面呈圆形,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垣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城垣外环以30—40米宽的护城河。
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4—5米的宏大城墙,城垣及护城河共占地15万平方米。
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群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
据参与研究的日本学者宣布,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烧制砖,古人用这种砖铺在宫殿地面及路面。
古城东门北侧还发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距今6500年),这些都证明了该城为中国最早的古城,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城”。
城头山古城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国内专家学者所认同,而且举世公认。
该城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而且获此殊荣者全国唯一。
近年来,先后有日本、韩国、英国、德国以及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