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9129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

与西方哲学不同,金刚经的主题,在于只强调其统一性,而完全地否定了矛盾双方的对立。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双方组合而成,阴阳双方的统一性,称之为“阴阳互根”。

与中国哲学不同,金刚经的主题,在于只看到阴阳互根,而完全地否定双方的对立关系。

金刚经的这种哲学思想,可以总结成为一个哲学公式,即:

“佛说---即非---是名---”。

辨证法有三大规律,即:

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

佛教也承认,世界是对立两方的组合,与辨证法不同,哲学公式断然地否定了量变可以引发质变,认为两次否定之后,矛盾双方互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原封不动地囬归于原来之状态。

否定“量变质变”与“否定之否定”,六道轮囬之结果,就只是得失相抵,一无所获。

用红楼梦的语言来说,结果就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

得失相抵就是空,所以佛教就自称为空门,归依佛教就称之为遁入空门。

佛教自称为空门,“空论”是佛教的基础,而金刚经的哲学公式,就是“空论”的理论基础。

金刚经还有一个著名的论点,那就是不能执着于相,例如: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等等。

什么是相?

相就是矛盾或阴阳双方,否定矛盾或阴阳双方,就是执行哲学公式的原则。

中观论的主题是八不中道。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

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

中观论的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其中心论题也是“空”。

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

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

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

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二.唯识学

唯识学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

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唯识学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它却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

业感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

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

“识”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在每一期生命中,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

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

有情生命由业所感,而业又是由心所造,一切以心识为本,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

尽管《阿含经》只谈到了六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说明心理的一切,因为前六识有间断的时候。

要说明三世流转,就必须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更微细的心识,可以说它就是阿赖耶识的前身。

从公元三、四世纪起,大乘唯识学开始在印度形成、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六至七世纪唯识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唯识学在这个时期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即:

《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

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它是唯识学的正依。

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在这部经中都基本上提到了。

论典时代的唯识学此时的唯识思想主要是指弥勒学、无著学和世亲学,这是唯识学逐步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在此需要对大乘唯识学产生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作一简要的说明。

众所周知,唯识学是在龙树大乘中观学之后产生的,随着性空思想的逐渐衰落,印度大乘佛教出现了很多问题,对龙树空义思想产生了种种误解,甚至出现了“恶取空”,否定一切的极端倾向。

与此同时,秘密的“如来藏我”思想也很突出,专说一乘,不可避免的含有神我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无著、世亲两大论师,继承、发展了弥勒之学,广造经论,大力弘扬大乘唯识学,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知见,让佛法走入正道。

弥勒菩萨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但严格来说,弥勒的思想并不限于唯识)。

弥勒的唯识学是由无著传出的,一般认为,弥勒就是在兜率内院的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当来人间的未来佛。

但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人物。

汉传的弥勒五论是:

《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辨中边论颂》。

藏传没有《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与之相应的是《现观庄严论颂》和《辨法法性论》,共同具有的三部论是《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辨中边论颂》。

其中,《瑜珈师地论》被公认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

无著论师大约是公元310-390年间的人,传说他曾上升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请法,学习《瑜珈师地论》,对唯识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著的主要论典有:

《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等。

世亲论师是无著论师的弟弟,曾大力宣扬小乘教义,后受其兄影响,信受大乘,广造经论,弘扬大乘唯识学。

他将唯识学说加以严密组织,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可以说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

世亲论师的主要的唯识论著有:

《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辨中边论释》等。

世亲论师以后大约200多年的时间,在印度出现了很多以研究世亲唯识思想为中心的唯识学家,这是唯识思想最活跃和唯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据说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有28家,其中著名的有十大论师,他们是:

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亲胜、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

此外,杰出的大论师们还有陈那、胜军、亲光、戒贤等,与十大论师相比,他们也毫不逊色。

不过,在这些大论师中,著述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要算安慧和护法。

究竟谁能真正代表世亲思想,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七世纪后,由于密教的崛起和中观性空学的复兴,加上自戒贤、法称以后,很少有优秀、杰出的唯识大师们出现与弘传,唯识学在印度就逐渐衰落了。

不过唯识学传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以后,却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和朝鲜、韩国。

三.如来藏

唐朝以后,在中国,中国的高僧大德,从大量的佛经里面,抉择出第三个体系,叫如来藏体系。

如来藏体系,是讲佛性本来就具足的,是不空的。

代表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圆觉经》。

这些经典当时在印度已经是有了的,存在了的,当时印度没有把他体系化,归纳起来,也就是说,印度有这些经典,但没有这个体系,是中国的祖师大德把它归纳起来的,才产生了这个体系,这是大乘佛法的第三大体系。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早于唯识说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后世并未在唯识说之外别立如来藏,而是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

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

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

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

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

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

有的经典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九识家所立之第九识)为一,如《入楞伽经》卷七(大一六·

五五六中):

‘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又(大一六·

五五六下):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此时如来藏即阿摩罗识。

如来藏是大乘佛教术语,意指一切有情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本性,是成佛的基础。

印顺法师认为,性空和唯识可以在《阿含经》中找到根源,而如来藏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别教”。

《大乘密严经》明确说:

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笔者欣赏印顺法师的观点,对《大乘密严经》的论点却是颇有微辞。

笔者认为,在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中,如来藏理论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现代佛学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笔者以为:

唯识学既是三大体系之核心,也可以视为一个操作平台。

在这个操作平台之上,人们可以推导出八不中道,构建起一个中观理论。

依据这个操作平台,我们更加应当开创出一个薪新的如来藏体系。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认为,大乘经典有三大思想体系是:

依据佛教大乘经典有三大思想体系,立论是有差别的,不然何有大乘佛法三大体系之说呢?

一代如来圣教不外乎空有二门,自古至今,始终不能超越此二门,此二门演化有大乘三系之说,何等为大乘佛法三大体系?

分别如下:

一.虚妄唯识系:

虚妄唯识系者,不但大谈空性,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是指离心的外境是空,如论到不离心的现境,就又不得承认它们是有,如果心也是空无自性的话,那就不能建立一切,过失则非常重大,所以唯识学者尽管不断的说空,但在究竟仍然保留虚妄分别的心识不空,这是唯识学者的立论,所以,依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的圣典而探源,这虚妄唯识系的立论,还是结归有门的。

二.真常唯心系:

真常唯心系的立论,比虚妄唯识系来得更进一步,不但外境是空无自性,就是虚妄分别心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能说它是有;

可是妄心是空的,但隐藏在妄心背后的真常心,绝对不可说它亦是空的,因为,真常心从中具有一切真实功德,就是流转还灭亦是依它而建立的,假使真常心也是空无的,如何能够建立一切,这就是真常唯心的立论,若以毕竟空的圣典来衡量,既然真常净心不空,这真常唯心的系列,亦属有门之系也。

三.性空唯名系:

性空唯名系者,不但外境是空性,连同心识亦空,不但心识是空,乃至真常唯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所以,唯有胜义空为究竟,而归宗于毕竟空,是为真正空宗,这是性空唯名系之所立论也。

法句经云:

“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大乘佛法三大思想体系,真正开显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义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论。

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两大系,虽然不断讲空,但以究竟空义衡量,就不能不判它们为有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