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9.68KB ,
资源ID:136912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691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文档格式.docx

1、与西方哲学不同,金刚经的主题,在于只强调其统一性,而完全地否定了矛盾双方的对立。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双方组合而成,阴阳双方的统一性,称之为“阴阳互根”。与中国哲学不同,金刚经的主题,在于只看到阴阳互根,而完全地否定双方的对立关系。 金刚经的这种哲学思想,可以总结成为一个哲学公式,即:“佛说-即非-是名-”。 辨证法有三大规律,即: 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佛教也承认,世界是对立两方的组合,与辨证法不同,哲学公式断然地否定了量变可以引发质变,认为两次否定之后,矛盾双方互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原封不动地囬归于原来之状态。 否定“量变质变”与“否定之否定”,六道轮囬之结果,就只是得

2、失相抵,一无所获。用红楼梦的语言来说,结果就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 得失相抵就是空,所以佛教就自称为空门,归依佛教就称之为遁入空门。 佛教自称为空门,“空论”是佛教的基础,而金刚经的哲学公式,就是“空论”的理论基础。 金刚经还有一个著名的论点,那就是不能执着于相,例如: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等等。什么是相? 相就是矛盾或阴阳双方,否定矛盾或阴阳双方,就是执行哲学公式的原则。 中观论的主题是八不中道。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

3、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 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中观论的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其中心论题也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二. 唯识学 唯识学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唯识学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4、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它却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业感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 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识”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在每一期生命中,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有情生命由业所感,而业又是由心所造,一切以心识为本,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 尽管阿含经只谈到了六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说明心理的一切,因为前六识有间断的时候。要

5、说明三世流转,就必须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更微细的心识,可以说它就是阿赖耶识的前身。 从公元三、四世纪起,大乘唯识学开始在印度形成、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了六至七世纪唯识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唯识学在这个时期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它是唯识学的正依。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在这部经中都基本上提到了。 论典时代的唯识学此时的唯识思想主要是指弥勒学、无著学和世亲学,这是唯识学逐步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此需要对大乘唯识学产生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作一简要的说明。众所周知,唯识学是在龙树大乘中观学之

6、后产生的,随着性空思想的逐渐衰落,印度大乘佛教出现了很多问题,对龙树空义思想产生了种种误解,甚至出现了“恶取空”,否定一切的极端倾向。与此同时,秘密的“如来藏我”思想也很突出,专说一乘,不可避免的含有神我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无著、世亲两大论师,继承、发展了弥勒之学,广造经论,大力弘扬大乘唯识学,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知见,让佛法走入正道。弥勒菩萨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但严格来说,弥勒的思想并不限于唯识)。弥勒的唯识学是由无著传出的,一般认为,弥勒就是在兜率内院的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当来人间的未来佛。 但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人物。汉传的弥勒五论是: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

7、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辨中边论颂。藏传没有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与之相应的是现观庄严论颂和辨法法性论,共同具有的三部论是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辨中边论颂。其中,瑜珈师地论被公认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 无著论师大约是公元310390年间的人,传说他曾上升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请法,学习瑜珈师地论,对唯识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著的主要论典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等。 世亲论师是无著论师的弟弟,曾大力宣扬小乘教义,后受其兄影响,信受大乘,广造经论,弘扬大乘唯识学。他将唯识学说加以严密组织,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可以说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世亲论师的主要的唯识论著有:百法明门

8、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辨中边论释等。 世亲论师以后大约200多年的时间,在印度出现了很多以研究世亲唯识思想为中心的唯识学家,这是唯识思想最活跃和唯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据说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有28家,其中著名的有十大论师,他们是: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亲胜、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 此外,杰出的大论师们还有陈那、胜军、亲光、戒贤等,与十大论师相比,他们也毫不逊色。不过,在这些大论师中,著述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要算安慧和护法。究竟谁能真正代表世亲思想,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七世纪后,由于密教的崛起和中观性空学的复兴,加上自戒贤、法称以后,很少有优秀、杰出的唯识大师们出现与弘传,唯

9、识学在印度就逐渐衰落了。不过唯识学传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以后,却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和朝鲜、韩国。三. 如来藏 唐朝以后,在中国,中国的高僧大德,从大量的佛经里面,抉择出第三个体系,叫如来藏体系。如来藏体系,是讲佛性本来就具足的,是不空的。代表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圆觉经。这些经典当时在印度已经是有了的,存在了的,当时印度没有把他体系化,归纳起来,也就是说,印度有这些经典,但没有这个体系,是中国的祖师大德把它归纳起来的,才产生了这个体系,这是大乘佛法的第三大体系。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早于唯识说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后世并未在唯识说之外别立

10、如来藏,而是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 有的经典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九识家所立之第九识)为一,如入楞伽经卷七(大一六五五六中):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大一六五五六下):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此时如来藏即阿摩罗识。 如来藏是大乘佛教术语,意指一切

11、有情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本性,是成佛的基础。印顺法师认为,性空和唯识可以在阿含经中找到根源,而如来藏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别教”。 大乘密严经明确说:如来藏即阿赖耶识。笔者欣赏印顺法师的观点, 对大乘密严经的论点却是颇有微辞。笔者认为,在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中,如来藏理论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现代佛学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笔者以为: 唯识学既是三大体系之核心,也可以视为一个操作平台。在这个操作平台之上,人们可以推导出八不中道, 构建起一个中观理论。依据这个操作平台, 我们更加应当开创出一个薪新的如来藏体系。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认为,大乘经典有三大思想体系是

12、: 依据佛教大乘经典有三大思想体系,立论是有差别的,不然何有大乘佛法三大体系之说呢?一代如来圣教不外乎空有二门,自古至今,始终不能超越此二门,此二门演化有大乘三系之说,何等为大乘佛法三大体系?分别如下: 一.虚妄唯识系:虚妄唯识系者,不但大谈空性,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是指离心的外境是空,如论到不离心的现境,就又不得承认它们是有,如果心也是空无自性的话,那就不能建立一切,过失则非常重大,所以唯识学者尽管不断的说空,但在究竟仍然保留虚妄分别的心识不空,这是唯识学者的立论,所以,依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的圣典而探源,这虚妄唯识系的立论,还是结归有门的。 二.真常唯心系:真常唯心系

13、的立论,比虚妄唯识系来得更进一步,不但外境是空无自性,就是虚妄分别心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能说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的,但隐藏在妄心背后的真常心,绝对不可说它亦是空的,因为,真常心从中具有一切真实功德,就是流转还灭亦是依它而建立的,假使真常心也是空无的,如何能够建立一切,这就是真常唯心的立论,若以毕竟空的圣典来衡量,既然真常净心不空,这真常唯心的系列,亦属有门之系也。 三.性空唯名系:性空唯名系者,不但外境是空性,连同心识亦空,不但心识是空,乃至真常唯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所以,唯有胜义空为究竟,而归宗于毕竟空,是为真正空宗,这是性空唯名系之所立论也。法句经云:“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大乘佛法三大思想体系,真正开显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义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论。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两大系,虽然不断讲空,但以究竟空义衡量,就不能不判它们为有宗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