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857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docx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

一、什么是基因?

“基因”为英语“gene”的音译,有“开始”或“生育”的意思,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二、基因如何控制性状?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人们对遗传现象的高度概括,即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特性是由其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的。

物种在繁衍的过程中,通过基因将其特征和特性代代相传。

三、什么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的概念最早由一位匈牙利工程师于1917年提出,最初是指用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料转变成产品。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针对生物体系进行遗传改造或利用生物体系生产产品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和糖工程七个领域。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的品种,生产新的产品。

四、什么是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

转基因生物还被称为遗传改良生物体、遗传工程生物体、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体、改性活生物体、GMO等。

五、采用什么方法将基因转入生物体?

植物转基因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特定基因片断,借助农杆菌对植物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

(2)基因枪介导转化法:

利用基因枪,将包裹了沾有目的基因的金属颗粒高速打入植物组织和细胞中;(3)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常用的动物转基因方法有:

核显微注射法,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和核移植转基因法。

六、自然界存在转基因现象吗?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自发的转基因现象,譬如植物界的异花授粉、天然杂交以及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等等。

异花授粉植物的群体是来源不同、遗传性不同的两性细胞结合而产生异质结合子所繁衍的后代。

异花授粉普遍发生于高等植物所有的科。

天然杂交利用后代中出现的杂种优势,把已选出的个体或系统在隔离的田间种在一起,使之相互自由进行杂交。

一般应用于紫花苜蓿等可进行无性繁殖的多年生作物。

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的细胞中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

七、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何异同、优势是什么?

转基因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不同:

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因此,将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一是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优势。

培育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等转基因新品种,将显著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使用,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高产、优质、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经济效益4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免耕密植,种植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我国棉农也因种植转基因棉花,每亩节本增收130元,农民累计增收250亿元。

三是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发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

八、全球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情况

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

目前发展态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

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一些新基因、新性状、新方法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基因删除技术、定向定时表达技术等新的基因操作技术和遗传转化方法不断出现,转化效率大幅提高。

二是品种培育呈现代际特征。

目前全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点。

2007到2008年,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转双基因和三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23%的速度增长,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22%。

三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

四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220亿美元,发达国家22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

2008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其中,发达国家57亿美元,发展中国家18亿美元。

五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加快转基因小麦研究和安全评价进程。

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已超过我国。

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欧盟已有6个国家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

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种植,伊朗批准了1个。

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了转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的进口申请,允许其食用。

九、目前有哪些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

2009年,25个国家种植了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生物技术作物种植国,种植面积为6400万公顷;其次是巴西,2140万公顷;阿根廷,2130万公顷;印度,840万公顷;加拿大,820万公顷;中国,370万公顷;巴拉圭,220万公顷;南非,210万公顷。

其余种植面积小于100公顷的国家为乌拉圭、玻利维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布基纳法索、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捷克、葡萄牙、罗马尼亚、波兰、哥斯达黎加、埃及和斯洛伐克。

2009年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巴西取代阿根廷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技术作物种植国。

巴西总共种植了2140万公顷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而阿根廷总共种植了213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非洲国家也继续取得进展,其中南非的增长高达17%,达到210万公顷。

印度的抗虫转基因棉花推广势头强劲,种植面积达840万公顷,占该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87%。

在欧洲,2009年生物技术作物总种植面积为9.5万公顷。

十、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政策取向和行动

加快转基因技术研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转基因生物研究与产业化政策日趋积极,把发展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2006年,我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008年7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200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目前,农业部正在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遵循“强化自主创新,突出战略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培植生物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协作、产品研发与安全评价协调推进和分类分步推进产业化的基本原则,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重点突破,全面带动,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基因生物研发与产业化体系,努力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大力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加速我国转基因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重大专项实施中,将系统整合转基因研究相关领域的设施条件和优势力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责权明晰、分工协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

通过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探索多元化的融投资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严格遵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有序地开展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实行全过程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应用。

十一、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哪些法规,目前管理状况如何?

答: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配套规章,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

《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为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了一批环境和食用安全检测机构,其中35个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

借助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大力组织开展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研制检测技术标准,组织安全评价,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截止2009年底,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行政的技术需求。

三是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和环境监测,保障转基因生物环境和食用安全。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按照条例、安全评价办法和评价指南的要求,遵循科学、个案、熟悉和逐步的原则,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