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6486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迎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专家点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以说,这次活动充分展现了迎江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风采,立体展示了迎江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清晰折射出迎江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想这样的大赛活动对推动迎江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推广改革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两天的13节课,都能围绕“创新、课改、高效”的主题,凸显了迎江区小学数学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教师的教学特色,可谓各有千秋,亮点纷呈。

与以往相比,我们感到又有新探索、新进展和新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架构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总目标三条内容的具体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13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研究设置来看,已有侧重知识技能目标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并重与有机整合。

从观摩来看,有王娟等7位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设置的,教学中,老师们不仅重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技能,更加主动地关注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体验,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意识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对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非学业”性目标的有效落实是十多年课改的新进展,也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课堂教学力求学习效果的高效达成。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以课上各项活动为支撑,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本次大赛活动中每节观摩课的实施,彰显出师生对学习效果高效达成的共同心声。

 

如四节《分一分》,每位执教教师都能让学生通过涂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的一半,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概念的外延来强化二分之一的内涵;

《“重复”的奥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观察思考活动中发现不同的规律;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练习》始终以一张A4纸作为问题情境,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真是高效多能;

《相遇问题》的教学,教师为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三要素,先后让学生开展了两次演示活动,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做到从粗略到精准;

《一分钟有多长》一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长短的概念,先用眨眼、拍手的动作建立1秒的概念,通过3次拍手活动,在不断调整中,使学生每次拍手的时长逼近1秒,并以此为“参照物”,让学生两次闭眼静坐估计1分的时长……这些都是以活动为载体,力求学习效果高效达成的典型范式。

三、先进模式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探索、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教学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环五步”是迎江区探索多年并广泛实施的成功教学模式,在这次大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观摩中发现,有汪纫兰等6位教师的教学从预习单展开,有耿报春等5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有杨成等4位教师为学生印制了学习单。

依据“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课堂上,参赛教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组织展开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以适当的问题或灵活的手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主发展。

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变,说明“教为学服务”已转化为我们迎江数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教师不是机械套用“三环五步”的范式,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五步环节上轻重缓急地灵活运用,这种新探索更有价值!

四、课堂文化的精心营造成为共同追求。

本次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都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时空,让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数学知识;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体验成功的机会……精心营造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1)亲切、生动的交流,创设“气场”。

如胡青云老师一个笑容、一个动作给人感觉就是一位气场强大、适合上公开课的老师;

杨成老师开场与学生交流生活中四大要事,通过衣食住行导入“行”,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间的空间距离;

朱秦娟老师丰富多变、极具特色的评价语言,让我们耳目一新,将课堂激起了层层波澜。

(2)多彩的情境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如杨成老师创设的如何让笑笑尽快拿到《基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得出两人共同出发。

(3)关注知识内涵,挖掘数学文化。

如丁雪飞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分数由来的材料,用数学+数学史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耿报春老师让学生欣赏埃舍尔的神奇的骑士图,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把“数学文化的渗透”转到更加关注数学自身的内涵上来。

下面,我们按照课题,来谈谈对这13节课的整体感受,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分一分

(一)》(注:

有4位老师执教此课)教材分成如下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

教材是从“分苹果”这一儿童非常熟悉的素材引入的。

应该说,教材提供的平均分素材是简约的,其内涵

是丰富的。

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深刻体悟分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二是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象感知“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

听课中发现,这一文本思想老师们解读的比较到位,都能“化静为动”地处理教材:

胡青云老师创设了春游分4瓶饮料、2个苹果和1块蛋糕的情境;

李春老师把教材中分苹果的素材换成分4块饼、2块饼和1块饼的素材;

丁雪飞老师从讲西游记中分4个桃子、2个馒头和1块蛋糕的故事入手;

汪纫兰老师把分苹果的素材拓展为分4个、2个、1个苹果。

这样,让学生在“2对2”,“1对1”,“一半对一半”的分法中感悟平均分,自然而然地揭示了用整数无法表示“一半”的数学现实。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分东西时,当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必然与学生脑海中已有的认知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根据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系进行扩充,使分数的引入水到渠成。

为了强化平均分,此环节,汪纫兰老师,出示了一个没平均分的苹果作为反例;

胡青云老师把练一练的第一题提前作为及时练习,这些做法我非常赞同。

但汪老师用一个不太“规则”苹果作为不平均分的素材是否合适?

建议换成较为规则的圆饼可能更合适。

第二板块: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更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数学化的过程。

“一半”

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

教材提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

”这句话,是让我们利用情境,抓住分数概念学习的核心——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数”表示“一半”。

观摩中,我们遗憾地发现,除丁雪飞老师之外,其他三位教师都未留给学生探索时空,对“一半”表示结果过急地抽象出。

这样,对平均分得的每份结果能否用整数表示,未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认知矛盾没有得到激化,分数产生的需要就难以内化为学生学习的需求;

不让学生独立用不同的方式尝试表示“一半”,不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用分数表示结果的必要性和简洁性难以凸显出来,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力度犹如“隔靴搔痒”。

要说明的是,李春和汪纫兰老师用“三环五步”的模式教学的,预习,学生就知道结果,可能就失去探索的价值。

但丁雪飞老师同样用“三环五步”的模式教学,本环节,丁老师采取引导、等待、碰撞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着、体验着,有效地实现了从实物——图形——符号的这一逐步抽象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丁老师若在达成用表示一半好后,再追问一下好在哪里?

凸显符号的简洁性就更有数学味。

第三板块:

教材安排“涂一涂”活动,是将分数的认识置于一个宽广的背景下学习,意在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图形的操作活动以及活动后的语言交流,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原型中舍去的非本质特质,抽象出其本质属性。

此环节,四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在自主涂色、分层展示和互动交流中,多次形象感知的三要素——平均分、分成2份和表示其中的1份。

为强化的本质属性,胡青云和丁雪飞老师都补充展示了表示一张长方形纸的的三种情况:

李春老师则利用教材中第3个六边形的横、竖两种不同分法,展示了学生的作品,而汪纫兰老师精心挑选了三组以上五个图形不同涂法的作品(有的左右不同、有的上下不同、有的色彩不同)展示。

不过,各自的落脚点不同:

胡老师放在第三板块之前,强化的是“一半都可用表示”;

丁老师是从蛋糕的引出长方形的,还追问了空白的也是,揭示的是分数的意义;

汪和李老师都是在展示学生涂出的作品中引导比较为什么涂法不一样都是,关注的主要还是的三要素。

其实,此板块我们还可以整体横向比较,发现图形的形状不同;

对第三个图涂法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具体的分法(积同形异)不同,但他们都具有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特质。

从而,让学生逐步从原型中舍去的非本质属性,建立具有一般意义的的本质表象,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属性。

此环节,汪纫兰老师还补充了探究,强化分数单位后,再学几分之几。

这是有经验教师的务实做法。

关于强化分数单位,丁老师也有这个意识,在习题中让学生写分数单位:

我想,提前到充分认识

后,是否更合适些?

第四板块:

“折一折”活动的开放性、折法的多样性给了学生创造的时空,昭示着我们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即

要在个性化的学习基础上体现合作学习。

老九义教材把分数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仅放在“几分之一”之中,是一种线性的安排,教学形式缺乏变化,本教材放在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之后,变化之中不乏厚重,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新教材与义务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突出分数的本质意义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

对于分数结构的认识,李春和丁雪飞老师提前到处,另两位则按教材的顺序教学的。

从教学效果看,似乎没有大碍,怎样处理?

本人也无定论,有效就好!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四位老师都能在学生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突出分数的几分之几本质意义,尤其是胡青云老师。

胡老师先展示涂1份的不同图形,问都涂1份,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再展示、和三个正方形图,问都是平均分成9份,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取得份数不一样)几分之几的本质意义揭示的淋漓尽致!

2.《包装的学问》的评析

第一次听方龙兴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把教材中第一个包糖果素材变成包磁带盒,既好操作,数据又便于计算;

二是在两盒与四盒之间插入三盒的环节,在教学完4盒磁带的包装后,补充了包四盒酸奶,通过棱的数据变化有效地突破了前面教学的“将最大的面重合时就最节省”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有思想、有思考的老师。

(2)贴切地应用了“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容量大的矛盾。

有此课教学经历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课容量大,尤其的算的内容多,所有我们主张用计算器。

方老师用此模式,通过预习单把包装一盒和两盒的几种情况全部提前到课前完成,课堂40分钟主要用来探索包装3盒与4盒的诸多情况。

我们认为此节课应用“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比较合适,表示出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