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6411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10个高考知识点技巧及通关题型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分析:

本题是求还原产物的量,解答中利用N守恒原理。

解析:

这是典型的浓硝酸变稀问题,由题知铜与硝酸均完全反应。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逐渐变稀,产物气体也由NO2转化为NO,常规方法是利用下面两个反应并建立代数方程进行计算:

,过程复杂。

因硝酸反应后一部分氮元素转化成还原产物(氮的氧化物),一部分以硝酸盐形式存在,硝酸盐为

,含有1.2mol,依“N”守恒知:

被还原的硝酸等于参加反应的硝酸总量减去转化为硝酸盐中的硝酸,而硝酸分子、NO、NO2分子中所含氮原子数目相同,故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与生成的氮氧化物的物质的量相等。

则为,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答案 

A

例2、某金属单质R跟不同浓度的硝酸反应,可得到不同价态的还原产物,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且参加反应的金属与硝酸物质的量之比为2:

5,则还原产物是( 

A、NO2

B、NO

C、N2O

D、NH4NO3

本题仍是求还原产物,利用了“N、e-”守恒原理建立代数方程后,因方程数少于未知数,故要通过讨论求解,讨论中要注意n表示的是金属的化合价,通常为正整数,而氮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在-3~+5之间。

另外要注意到当还原产物为硝酸铵时,该反应中被还原的氮与未被还原的N原子数目相同。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应在“还原产物单一”及二者反应的量值比上,利用N、e-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设金属的化合价为+n,物质的量为2mol,还原产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x,因反应中有2molR(NO3)n生成,当还原产物为前三个选项中的某一种时,有。

讨论:

当n=1时,x=4.3,舍去;

当n=2时,x=1,产物为N2O,C选项符合要求;

当n=3时,x=11,舍去。

当还原产物可能是NH4NO3时,有,经讨论求得当n=2,,与中N的化合价相同。

C、D

高中化学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学习方法

一、枚举法认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指无论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下面通过实例加强对此概念的理解。

1、Zn、Fe等金属在熔融状态虽能导电,但它们不是化合物,因而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SO2、NH3等溶于水,其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不是SO2、NH3本身电离出的自由离子导电,而是它们与水作用生成的产物H2SO3、NH3·

H2O电离出的离子所致,因而SO2、NH3等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

3、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如Na2O、Al2O3等,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自身电离出自由离子的缘故,因而是电解质。

总之,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要把握三个要素:

一是能导电;

二是条件,即熔融或水溶液两者有一即可;

三是化合物。

二、层析法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标准是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物质的溶解性不是完全相关的。

如,CaCO3几乎不溶于水,却是强电解质;

CH3COOH可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却是弱电解质;

C2H5OH也可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却是非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溶液的导电性也不是完全相关的。

溶液的导电性主要由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决定;

强电解质稀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浓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大,因而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

4、强、弱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不同。

强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阴离子和阳离子;

弱电解质溶液中除阴、阳离子外,还存在部分溶质分子。

三、归纳法识别、记忆强、弱电解质

例、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石墨棒

B、盐酸溶液

C、熔融氢氧化钠

D、固体氯化钾

解析 

物质导电性的强弱,除与物质的本性有关外,还与物质的状态及外部条件有关。

石墨及金属单质都是电的良导体;

液态氯化氢虽不导电,但盐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H+、Cl-,能导电;

熔融氢氧化钠中,可发生:

NaOH==Na++OH-,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能导电;

固体氯化钾虽为电解质,但因缺乏电离条件,不能电离出自由离子K+、Cl-。

因此,固体氯化钾不导电,导电性能最差。

D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广泛利用一些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如何定量描述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定、计算这些热量呢?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定义:

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产物的温度相同时,反应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表示符号:

通常用Q表示,且反应放热时,反应体系减少热量, 

Q为负;

反应吸热时,反应体系增加热量,Q为正。

3、决定因素:

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状态及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有关。

4、测量方法:

反应热的数据可以用量热计测量。

在测量反应热的实验中,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以通过反应前后体系温度的变化来计算:

Q=-C(T2-T1)

其中,C代表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T2 

、T1 

分别代表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热力学温度(T= 

t+273.15℃)。

二、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变

(1)定义:

为了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引入了一个叫做“焓”的物理量,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用焓变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2)表达式:

△H 

= 

H(产物)-H(反应物)

(3)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如果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是等压反应,而且没有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能量转化,则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即Qp=△H。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

当△H>

0时,产物总焓大于反应物总焓,反应是吸收能量的,为吸热反应;

相反△H<

0时,为放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将物质变化和反应热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如:

2H2(g)+O2 

(g)=2H2O 

(l) 

△H(273K)=-571.6KJ/mol表示的含义是在273K时,2mol氢气和1mol氧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水时,放热571.6KJ。

(2)书写注意事项:

①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聚集状态,一般用英文字母g、l、s分别代表物质的气态、液体、固态。

②在 

△H后要注明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反应热不同,通常298K时可以省略。

③标明△H的符号:

吸热表示为“+”,放热表示为“-”。

④△H的单位为J/mol或KJ/mol。

其中,每mol是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相同。

⑤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若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

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改变符号,但数值不变。

三、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

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

2、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

由盖斯定律可知,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化学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焓变的代数和。

因此可利用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通过代数的加减来求得某一反应的热效应。

但运算时必须注意,欲消去的物质的种类、状态均应该相同。

例1、已知化学方程式2C(s)+O2(l) 

2CO(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2g碳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本题考查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大小与反应热的关系。

根据能量守恒规律,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但不同的反应物,如碳和CO,能量无法比较。

答案:

例2、反应A(g)+B(g)→C(g) 

的焓变△H>

0,则该反应必定吸热。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本题考查焓变的应用条件,要注意其应用范围。

如果化学反应过程中体系的压强不变,而且没有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能量转化,则反应热等于焓变,即Qp=△H=H(产物)-H(反应物),由此看出,若△H>

0,则说明反应吸热;

△H<

0反应放热。

但如果反应过程中存在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则Qp≠△H。

这种说法不正确。

因为这种说法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体系的压强不变,而且除去伴随体系体积改变而消耗能量外,没有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能量转化时才能成立,否则不成立。

例3、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知H2O 

(l)=H2O 

(g) 

△H=44KJ/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____________。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这是本题的考查重点。

解本题首先要计算出每摩尔B2H6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649.5KJ/0.3mol=2165KJ/mol,则热化学方程式为:

B2H6(g)+3O2 

(g)=B2O3(s) 

+3H2O 

△H=-2165KJ/mol;

而1mol乙硼烷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热应为△H=-2165KJ/mol+3×

44KJ/mol=-2033KJ/mol,故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033KJ/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11.2L/22.4L/mol)×

2033KJ/mol=1016.5KJ。

1016.5KJ

例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Fe2O3(s)+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