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6194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税法概述教学文案文档格式.docx

1.税法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

2.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手段;

3.税法对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4.税法能有效地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5.税法是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可靠保证。

(二)税法的法律规范作用

1.税法的指引作用;

2.税法的评价作用;

3.税法的强制作用;

4.税法的教育作用;

5.税法的预测作用。

三、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1、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是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征税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

纳税主体是指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

(我国确定纳税主体采用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是因为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2、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

(例如,流转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货物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所得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财产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财产。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货币、实物、行为。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即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

税收法律事实可以分为税收法律事件和税收法律行为。

税收法律事件,是指不以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件。

税收法律行为,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在正常意志支配下做出的活动。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是制国家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保证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

保护方法主要包括:

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

四、税收制度和税法

(一)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简称税制。

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各种税收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的管理制度的总称。

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

税收制度是税收本质的具体体现。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二)税收分类

1.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P20)

力役税:

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实物税:

纳税人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税种。

货币税:

纳税人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种。

2.按税收计征标准分类

从价税:

以课税对象的实物形态为计税单位。

从量税:

以课税对象的价值形态为计税单位。

3.按税收管理和受益权限分类

中央税:

属于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地方税:

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

4.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

税负不能由纳税人转嫁出去,必须由自己负担的税种。

间接税:

税负可以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由他人负担的税种。

5.按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分类

价内税:

税金购成商品或劳务组成部分的税种。

价外税:

税金不购成商品或劳务组成部分的税种。

6.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分类

流转税:

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

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资源税:

以自然资源的绝对或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财产税:

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行为税:

以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1.2税法构成要素

一、总则

总则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

二、纳税义务人(P5)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基于法律规定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形式:

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负税人,是最终负担国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售价或压低原材料供应价格等)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从而产生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的现象。

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包括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

三、征税对象(P4)

征税对象又叫课税对象、纳税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课税对象的分类:

商品或劳务;

收益额;

财产;

资源;

人身。

课税对象一般有以下几类:

(1)商品或劳务。

(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

(2)收益额。

(经营的总收益或纯收益。

(3)财产。

(财产的价值或收益。

(4)资源。

(自然资源的使用行为。

(5)人身。

(自然人)

四、税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它具体地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了征税的度。

设置税目的目的,首先,是明确具体的征税范围,凡列入税目的即为应税项目,未列入税目的,则不属于应税项目。

其次,划分税目也是贯彻国家税收调节政策的需要,国家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为依据制定高低不同的税率,以体现不同的税收政策。

税目的两种设置方法:

(1)列举法

(2)概括法

五、税率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它体现了征税的深度。

(一)比例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等比关系。

比例税率的分类:

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P6)

(二)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增大而提高的税率。

累进税率的分类: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三)定额税率定义:

对单位征税对象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一个征收比例。

定额税率的分类:

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

分类分级定额税率(P7)

六、纳税环节

(一)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过程。

(二)纳税环节的分类:

一次课征制;

两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

七、纳税期限

(一)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

(二)纳税期限的两个具体规定:

1.按期纳税

2.按次纳税

八、纳税地点

纳税地点主要指根据各个税种征收对象和纳税环节和有利于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纳税人的具体纳税地点。

九、减税免税(简称减免税)

(一)减税免税是税收制度中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规定。

(二)减免税包括:

减免税规定;

起征点规定;

免征额规定。

十、罚则

罚则主要是对某些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

1.3税收立法与税法的实施

一、税收立法

(一)税收立法概述

税收立法是指,有权立法的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公布、修改、补充和废止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活动。

税收立法是税法实施的前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税收的立法原则

税收的立法原则是指,在税收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税收立法遵循的原则有:

1.从实际出发原则

2.公平原则(税收负担能力、纳税人所处环境、税负平衡。

3.民主决策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5.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原则。

(三)我国税收立法、税法的调整

1.税收立法机关

根据我国立法体制的规定,不同法律层级、不同法律效力的税法应由不同的有权立法机关制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我国税收法律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其他任何机关没有制定税收法律的权利。

除《宪法》外,在税收体系中,税收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机关制定税收法规、规章的法律依据,其他各机关制定的税收法规、规章,都不得与《宪法》和税收法律相抵触。

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中包含的税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2)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授权立法

授权立法是指,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需要授权国务院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暂行规定或条例。

授权立法与行政法规不同。

国务院经授权立法所制定的规定或者条例等,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和地位,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在立法程序上还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目前,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立法,制定实施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暂行条例。

(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拥有广泛的行政立法权,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在我国法律性质中处于低于宪法、法律和高于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的地位,在全国普遍适用。

如国务院发布的《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等都属于行政法规。

(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目前除了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区按照全国人大授权立法规定,在遵循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原则基础上,可以制定有关税收的地方性法规外,其他省、市都无权自定税收地方性法规。

(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有权制定税收部门规章的税务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海关总署。

其制定规章的范围包括:

对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具体解释、税收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