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6160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肢是人类劳动的器官Word文件下载.docx

2.臂部上界为腋前、后襞外侧端在臂部的连线,下界为通过肱骨内、外上髁近侧两横指的环形线。

3.肘部其上、下界为通过肱骨内、外上髁上、下各两横指的环形线。

4.前臂部上界为肘的下界,下界为尺、桡骨茎突近侧两横指的环形线。

5.手部按骨骼分为腕、掌、指三部,按局解特点分为手掌、手背和手指三部。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肩胛冈和肩峰肩胛冈为肩胛骨背面高耸的骨嵴。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平对第3胸椎棘突;

外侧端高耸于关节盂上方,即为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

2.肩胛下角肩胛骨下角呈锐角,当上肢自然下垂时平对第7肋或肋间隙,两侧下角的连线平对第7胸椎棘突,是临床从背部计数肋骨和胸椎的标志之一。

3.肱骨大结节位于肱骨上端的外侧,是肩部最外侧的骨性隆起。

4.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肱骨内、外上髁是肱骨下端向两侧伸出的骨性突起,为肘部两侧最高的骨性标志。

肘后部的骨性突起为尺骨鹰嘴。

当肘关节伸直时,三个突起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当屈肘至90°

时,三者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图13-53)。

三者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是否脱位或肱骨有无髁上骨折。

 

图13-53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的位置关系

5.尺神经沟是位于肱骨内上髁后方与尺骨鹰嘴之间的明显浅沟,尺神经走行于此处的皮肤与骨面之间,当内上髁骨折或此处受外伤时,易损伤尺神经。

6.桡、尺骨茎突桡骨下端靠外侧的锥状突起为桡骨茎突,尺骨下端靠内侧的突起为尺骨茎突,二突起在腕部易触及,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1cm,此位置关系可用于桡、尺骨下段骨折的鉴别。

7.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外、后三方包裹肩关节。

三角肌及其所覆盖的肱骨近侧端共同形成圆隆外形,当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时,该外形消失,肩峰明显突出,呈方肩。

三角肌较丰厚,是临床肌肉注射常选的部位之一。

8.肱二头肌肌腹隆起于臂部前面,肌腱可在肘窝中央触及。

肱二头肌两侧有内、外侧沟,其中内侧沟深面有肱血管及正中神经走行,可触及肱动脉的搏动。

肘关节以远外伤时,可在臂中、下份将肱动脉压向肱骨干以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

肱二头肌外侧沟深处有头静脉由下向上走行,然后沿三角肌前缘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9.鱼际:

手掌两侧有鱼腹状的肌性隆起,外侧称鱼际,内侧的称小鱼际,两隆起之间的凹陷称掌心。

10.鼻烟壶(snuffbox)拇指充分外展时,在手背桡侧可见的三角形凹陷,其尖朝向远侧,近侧界为桡骨茎突,尺侧界为拇长屈肌腱,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

腕掌侧可摸到的桡动脉延伸至此窝,部分人可在此窝触及桡动脉搏动。

(二)体表投影

1.上肢动脉干的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

,掌心向上,从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中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分界。

从肘前横纹中点远侧2cm处至桡骨茎突前方的连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至豌豆骨桡侧的连线为尺动脉的体表投影(图13-54)。

图13-54上肢动脉体表投影

2.上肢主要神经干的体表投影

(1)正中神经:

沿肱二头肌内侧沟,经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稍内侧,至腕远侧横纹中点稍外侧的连线。

(2)尺神经:

自腋窝顶,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处向下,至豌豆骨桡侧缘的连线。

(3)桡神经:

从腋后襞下缘,经肱肌外侧中、下1/3交界处,向下斜过肱骨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连线。

三、局部解剖与护理应用

(一)腋腔(axillarycavity)

1.概述臂上部和胸侧壁之间的皮肤凹陷称腋窝,腋腔指腋窝皮肤及筋膜深面的腔隙,是上肢与颈部间血管、神经的通路。

腋窝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皮脂腺、汗腺及大汗腺等。

2.结构腋腔由一顶、一底和四壁组成。

其顶通向颈根部,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由此进入腋窝内;

底被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所覆盖;

前壁为胸大肌和胸小肌;

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壁为上位5个肋骨、肋间肌和前锯肌;

外侧壁为肱骨上部的内侧面及喙肱肌、肱二头肌。

3.内容物:

除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外,主要还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和腋淋巴结群等。

腋腔内的血管和神经被筋膜包裹在一起,称腋鞘。

臂丛阻滞麻醉即将药注入此鞘内。

【知识卡片】

狐臭是怎样形成的?

狐臭又称为腋臭、臭汗症等,人的腋窝、外阴、口角等部位存在大汗腺(又叫顶浆腺),其发育程度和功能存在着个体差异,大汗腺特别发达,分泌功能旺盛的人容易患腋臭。

腋臭患者大汗腺排泄的汗液脂肪酸比普通人高,呈淡黄色,较浓稠。

脂肪酸达到一定浓度,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其和狐狸肛门排除的气味相似,所以常称为狐臭。

由于大汗腺在青春期受内分泌的影响,故狐臭多在青春期开始。

大多数狐臭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有统计显示,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约占60%以上。

另外,狐臭的人种学倾向特别明显,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患有狐臭者占绝大多数,因此他们中没有狐臭反而少见,狐臭在他们的人群中并不是疾病,在西方,狐臭的英文单词(B.O)bodyodor就是体味的意思。

由于黄色人种的体味(狐臭)极轻,一旦谁的体味较重(狐臭明显),周围的人就感觉特别刺鼻,而且普遍认为是一种疾病。

患有狐臭,会因此形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婚姻、就业、升学、交友等。

很多患者因此造成性格、思维的不正常,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狐臭的治疗可采用外用的涂抹剂等非手术疗法、手术切除、激光脱毛,并封闭大汗腺及新兴的微创手术(0.5cm小切口)等多种方法。

(二)肘前区

1.皮肤及浅筋膜肘前区皮肤薄而柔软,浅筋膜疏松,有浅静脉和皮神经位于其内。

走行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的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的有贵要静脉和臂内侧皮神经。

在两条浅静脉之间有静脉吻合支,其吻合形式有较大个体差异(图13-55),主要有:

①自头静脉向内上与贵要静脉吻合,称肘正中静脉(占47.6%);

②前臂正中静脉在肘前分为内、外两支,呈“Y”形分别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吻合(占30.0%);

③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在肘部无静脉交通(5.8%);

④头静脉在肘前直入贵要静脉,臂部头静脉细小(13.5%);

⑤前臂头静脉主干斜过肘窝入贵要静脉,但有细支与臂部头静脉相连(3.1%)。

肘部静脉穿刺要特别注意浅静脉的位置和走向。

图13-55肘部浅静脉

2.深筋膜上续臂筋膜,下连前臂筋膜。

肱二头肌肌腱内侧向下散开止于前臂筋膜,形成肱二头肌腱膜,增厚了深筋膜。

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角处是触及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

3.肘窝是肘前区深筋膜下呈尖端向远侧的三角形间隙,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底主要是肱肌。

肘窝内主要结构:

以肱二头肌腱为标志,其内侧有肱动脉和正中神经,外侧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

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断端可压迫或损伤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

(三)手部

1.手掌皮肤和浅筋膜手掌皮肤厚而致密,角化层厚,汗腺丰富但无毛发,也无皮脂腺。

浅筋膜有较厚的脂肪垫,并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相连,故不易滑动,有利于手的抓、握、持物等功能。

这一特点使手掌在感染时肿胀不甚明显,脓肿不易破溃,但却易向深部扩散。

2.手背皮肤和浅筋膜手背皮肤薄、软而富有弹性,使得手握紧或抓物时皮肤不过紧,伸展时皮肤也不过松。

浅筋膜较少,含丰富的浅静脉,相互吻合成网,网的桡侧汇集为头静脉,尺侧汇集为贵要静脉。

(四)三角肌区及三角肌注射术(injectionofdeltoidmuscle)

肌肉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注入后能迅速吸收入血而发挥疗效。

临床常选用有一定厚度、无大血管神经干且表浅易暴露的肌肉进行肌肉注射。

三角肌虽然宽阔,但厚度有限,邻近肩关节,且前后部深面有大血管、神经走行,故只用于不宜作臀肌注射、股外侧注射的病人,且限于小剂量、少次数的肌内注射。

1.三角肌区结构特点

(1)皮肤及筋膜:

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深筋膜不发达,总厚度约0.5~2.0cm。

(2)三角肌形态和分区:

三角肌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尖向下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从前、外、后三方包绕肩关节。

一般从肌的纵、横方向三等分处分别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全肌分为九个区(图13-56),以A、B、C表示上、中、下三部分,以1、2、3表示前、中、后三部分。

图13-56三角肌分区

(3)三角肌的血管神经:

三角肌动脉供应充分,有胸肩峰动脉、旋肩胛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其中旋肱后动脉是三角肌的主要动脉,向后经四边孔分布于三角肌的大部。

腋神经从臂丛发出后,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至三角肌。

2.三角肌注射要点

(1)注射部位的选择:

三角肌A2区、B2区肌肉较厚,平均为1.4cm,没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是注射的安全区,进针深度为2.5~3.0cm;

A1区、B1区、A3区肌层稍薄,有腋神经的分支分布,但分支较细,为注射的相对安全区。

B3、C3区有腋神经和桡神经通过,是注射的危险区,禁止注射;

C1、C2区肌肉菲薄,不宜注射。

(2)穿经层次:

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

(3)注意事项:

①三角肌不发达者不宜选用,以免刺至骨面,造成折针,必要时可捏起三角肌斜刺进针;

②A3区内注射时针头勿向后下偏斜,以免损伤桡神经;

③A1、B1区注射时注意针尖勿向内斜,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

(五)上肢浅静脉穿刺术(punctureofupperlimbsuperficialvein)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用于采血、输血、补液、注射药物、导管置入等多种治疗项目。

上肢浅静脉较多且易暴露,临床上最常选用。

1.上肢可用于穿刺的浅静脉(图13-57)从指尖开始逐渐吻合形成指背静脉,上行至手背吻合成不同类型的手背静脉网。

网的桡侧汇集成头静脉,沿前臂和臂的桡侧上行,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网的尺侧汇集成贵要静脉,沿前臂和臂的尺侧上行,在臂中部注入肱静脉。

在肘窝处有斜行于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的肘正中静脉。

图13-57上肢浅静脉

2.穿刺应用要点:

(1)穿刺部位:

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穿刺部位。

一般输液常选手背静脉,采血常选肘正中静脉。

需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逐次向近端靠近,且数条血管交替使用。

(2)穿刺技术:

穿刺点近端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绷紧皮肤使静脉固定,穿刺针斜面向上,方向与血液回流方向一致,在静脉表面与皮肤呈20~30°

角进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针头。

(3)穿经层次:

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和血管壁进入血管。

①穿刺部位应尽量避开关节,以利针头固定和患者活动;

②上肢静脉瓣较多,扎止血带后在静脉上形成结节状隆起,穿刺时应避开;

③静脉管壁薄,缺乏平滑肌和弹性纤维,易被压扁,进针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透。

浅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1)

(2)(3)

图示为浅静脉穿刺时常见的失败原因。

(1)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部分尚在血管外,抽吸时有回血,但推药时部分药液溢至皮下导致局部隆起,病人有疼痛感。

(2)针头刺入过深,斜面一部分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推药时部分药液溢至深层组织,病人疼痛感明显,但局部无隆起。

(3)针头穿破静脉壁进入深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