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34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Ⅱ卷(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

”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王位世袭制指的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主要是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引发人们的议论与王位世袭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纣之父母准确立微子启为太子,而其是妾所生之子,应当立纣,纣的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体现了商朝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在材料中无体现,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所实行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名师点晴】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评价:

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

”这说明三代

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宗庙为先”说明祖先在众多位置中占据主导,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居室布置信息,没有等级制度观念,故C项错误;农业成为共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点,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神灵只是一种信仰,不是主导人事,故A项错误;祭祀与生产力先进与落后没有关系,现在仍有祭祀,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阶级矛盾的信息,故D项错误。

4.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下列有关秦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D.皇权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不能制约皇权。

A、B、C三项都是皇帝制度的内容。

因此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之外,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的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

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

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5.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化

D.厂卫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可知,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厂卫制开始于明朝,故排除BC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关键信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郡县制。

6.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

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答案】D

【解析】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是隋唐时期政治举措,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做法。

8.《旧唐书》中载:

“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

”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的本意为

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答案】A

【解析】“戎”是当时对于少数民族的称呼,“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说明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外族入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节度使的权限,故B项错误;边疆开发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少数民族防范,故D项错误。

9.宋太祖说: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②分军权与地方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②中的“以控制军队”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A、B、D,C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

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

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10.“今我朝罢承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应是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从材料中的“我朝罢承相”即可判断出是明朝,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朝尚未罢承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也尚未罢承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已经罢了丞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罢承相”是本题的题眼,而“罢承相”是明朝的事情,这样就非常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11.如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朝制度属于汉代,三省六部制属于唐代,军机处属于清代,明朝的中枢机构应该是内阁,故空白处应该填写内阁制,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属于宋代,故C项错误;一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的史实,同时,根据题干的朝代限定“汉、唐、明、清”,学生可以对号入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2.据《明史》记载:

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

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不能说明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也不是题中的“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材料中“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

13.“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

”以上材料表明内阁的设立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对抗皇权的文官代表

C.名义上是皇帝的幕僚,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是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无实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文字“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明代内阁的设立客观上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有利于整个政治稳定,所以A符合题意;明太祖时已经废除丞相,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相反,排除。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明确材料的主旨:

明代内阁的设立客观上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有利于整个政治稳定。

14.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皇帝权利暂时旁落

【答案】C

【解析】三纲五常受到挑战是材料中皇帝权利受到欺凌的表现,故A项错误;宗法观念在现在依然有体现,宗法观念丧失殆尽不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