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64953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教育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2.2行为习惯3

2.3良好行为习惯3

3幼儿行为习惯分析7

3.1案例研究分析7

3.2访谈调查分析8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9

4.1.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9

4.1.1家长包办代替使幼儿缺少锻炼9

4.1.2家庭成员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9

4.1.3家长榜样作用缺失9

4.2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0

4.2.1幼儿园相应的环境创设不足10

4.2.2幼儿园活动过程中未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10

4.2.3教师教育方法单一10

4.3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0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

学前儿童作为教育的初始群体,其行为习惯养成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应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但同样它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这一时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帮助幼儿踏好人生的第一步。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与特点,使人们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人格结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人格倾向,使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孩子们可以打扫房间、收拾衣服、主动帮助父母,看到孩子们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肯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将有利于家庭和谐。

如果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毫无疑问,我们的下一代将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将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并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以来深受国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很多学者有许多深刻的见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些持久不变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便构成了美德,美德是习惯的结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方[3]。

从这些思想可以得出,国外的思想家认为习惯对于个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并且需要靠后天不断加强练习而养成。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很多学者在提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贺琛蓉(2014)《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此我们应从观念先导、实践锻炼和环境熏陶三大因素出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4]。

曲桂宇,赵越,崔雨.(2016)《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榜样效应是一个具备双重性质的效应,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在模仿他人行为习惯时,并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以便幼儿耳濡目染地学到一些良好行为习惯[5]。

1.4研究内容

在当代的教育大背景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被家庭、幼儿园、社会所影响,导致行为习惯的培养差强人意,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同小觑,所以本研究通过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

阐述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搜集尽可能全面、详细的资料来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最后从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指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5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论述。

通过文献法查阅各类书籍、论文、报刊、书刊等资料,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关键基础,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受到启发,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提供了理论证明。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对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为本文提供了实践依据。

通过访谈法对幼儿园中的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不良好行为习惯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获取相关信息为本文提供依据。

2相关概念界定

2.1幼儿

幼儿又称学龄前儿童,一般是指正常生长发育到3-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即37-72个月的儿童。

这是根据国内外常用的方式来界定的,我国教育界也将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3-6岁的儿童。

幼儿期也就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这个阶段,在本研究中的幼儿也按照这一概念,指的是年龄处于36岁的儿童。

2.2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也是受思想摆布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不断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心理学大辞典》则解释为,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它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想的、情感的内容;

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它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6]。

如果做一件事仍然需要意志的努力,这表明习惯并没有真正的养成,比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如果孩子被他人提醒,那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习惯;

如果孩子连想都不想,就自主课外阅读,一天不读书就感到别扭,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就叫养成习惯了.

2.3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有良莠之分,习惯可以分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

凡是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就是良好行为习惯[7]。

反之则是不良行为习惯。

就像和小朋友打架、过马路闯红灯、踩踏花草树木等等都属于不良行为习惯;

而像和小朋友友好相处、遇人主动打招呼、认真吃饭不挑食等又都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量的实例已经证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犹如一种隐形的翅膀,引导着人源源不断的获得成长与进步。

3幼儿行为习惯分析

3.1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研究一:

我就要任性

小杰咣当一声又躺倒在地上高声地哭喊:

我就要看那本书,我就要!

老师说:

小杰,我们要准备上课了,一会我们在看书好不好。

小杰一边哭喊一边在地上打滚:

不好,我就要!

老师说:

小杰是个乖宝宝,先起来,我再把书给你。

不,我现在就要!

说着,小杰又在地上翻滚起来

案例中的小杰在刚上小班时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小朋友,但自从父母离异后,小杰就变得异常焦虑和烦躁,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然就会大吵大闹。

小杰的这种行为表现,是因为原本稳固的家庭解体后,安全感消失而用了一种比较过激的方式来应对家庭的变故,导致了行为的极大变化。

案例研究二:

老师,我不会

老师:

今天我们来画熊猫。

说着就示范者画了起来。

老师示范结束后,对着小朋友说:

现在请小朋友自由绘画,比一比,看谁的熊猫画的最有创意。

呜呜呜老师我不会!

毛毛,你别急,老师教你画。

说着老师开始在毛毛的本子上示范画。

看,这是熊猫的头。

老师,你画的不对,熊猫的头不是这样的。

老师生气的说那我画得不对吗?

那你画一个,我看看?

我不会,呜呜呜

案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消极的、批评的环境,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做事迟疑不决,容易流泪,经常出现绝望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胆怯、畏缩不前的行为。

学习不良的孩子认知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更容易遭受挫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

案例研究三:

挨揍的小林

小林早上一直看动画片《奥特曼》,都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了,还深深地被动画片的情节所吸引。

当爸爸生气地关掉电视机得时候,正看到兴头的小林马上哭了,在房间里满地打滚,怎么哄也哄不好,爸爸一着急,扬手就拍了小林的屁股好几下。

小林随后就学习动画中奥特曼的行为,说:

爸爸是大怪兽,我要变成奥特曼,打倒小怪兽。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当下市场文化中,暴力等不适宜幼儿的内容被儿童接触,则不可避免的会暗示幼儿去模仿,为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起到不良榜样的作用,而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模仿能力极强,辨别能力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3.2访谈调查分析

访谈调查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本人与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认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很重要,习惯即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终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回避习惯,其培养的目标、成果,归根结底都与习惯紧密相关。

但教师认为一般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有些孩子不服从指令,有的小孩挑食,有的幼儿午睡比较困难,有的幼儿则非常爱哭。

在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时,由于班上的孩子较多,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个体差异大,受到社会大环境及成人不良习惯的影响,教师精力有限难以照顾到每个幼儿,通常只能采取说教的方法来改正幼儿的不良行习惯。

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家长常常忽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家长对幼儿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

在家庭中有的幼儿不爱写作业、整天黏在电视机跟前,有的幼儿爱吃零食、糖果、喝可乐,牙齿都有龋齿了。

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家长要么没时间管教,要么只能通过训斥来纠正,有的家长则认为教师比较专业,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寄希望于教师。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认识上,教师以及大部分家长有时候会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没有有效的对策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4.1.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4.1.1家长包办代替使幼儿缺少锻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所以父母对于幼儿无论是物质还是在精神都想竭尽全力地去满足孩子,一切都替孩子规划好。

有些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独立生活。

孩子们本来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父母非要包办代替,比如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衣服帮穿,玩具、图书一律代为收拾整理。

他们试图消除孩子们的一切困难,使他们处于完全无能的状态[8]。

极端依赖的心理失去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物的勇气和能力,一旦遇到一些必须独立处理和解决的困难,就会感到无助,但也由于父母这种过度放纵,使幼儿缺乏锻炼,使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

4.1.2家庭成员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似乎很多家庭都认为父母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

而对于幼儿一个这样说,一个那样说,到底听谁的呢?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做一个两面人。

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会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谎的现象,甚至会因子女教育而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理所当然,教育效果也不会好。

有时是父母高兴时对孩子特别宽容,不高兴时就对孩子十分苛刻,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