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47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研究

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

2007-12-06文章来源:

《国际贸易》

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日益加快,以IT为核心的国际软件外包尤为明显。

我国已经把软件产业定义为为信息产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给予相应鼓励政策支持其发展。

在此背景下,积极展软件外包有利于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

 

软件外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理认仅指需求方将单纯的围绕软件而进行的设计、编码、测试、后期维护等行为委托给外部服务供应商,广义的理解指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包括IT系统部件的采购、安装、集成与交付使用,IT系统构架、性能评估、更新策略的升级,应用软件系统的策划、开发、测试和交付,IT及软件系统的维护、评估、更新策略和升级,业务所需的数据服务、格式转换、维护与更新,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更新与维护等。

当软件外包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实现时,即可以认为是国际软件外包。

 

   国际软件外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竞争日益加剧、技术快速进步、政府宏观政策促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得到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软件外包发展十分迅猛,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跨国公司作为软件外包的主体,出于技术控制的考虑,软件研发外包的内部化越来越明显。

发包的工程中,软件服务工程已经超过软件产品所占比重,而且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软件外包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少数发包国和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少数承接国。

   一、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

   1.从宏观的产业层面来看,发展速度很快

   <1)增长速度很快。

尽管中国与印度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工程,但印度在20世纪90年中期就已经快速发展,而中国直到2003年前后才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

根据咨询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软件外包市场:

十大主要软件外包公司介绍》显示,在求过于供的市场状况下,2004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以49.9%的速度增长,达到了5.99个美元的市场规模。

在未来五年内将支保持50.9%的高速增长率,预计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96亿美元。

 

   <2)软件出口以日本市场为主。

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日本市场是中国目前软件外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在6.33亿美元的外包服务市场总量中,日本市场需求额达到4.02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3.5%,美国、中国香港和欧洲市场分别占13.7%、10.3%和3.3%。

由于日本企业自身管理上的特点,很少有最终工程整体发包到中国,发包的一般都是其作为总承包方进行系统设计、架构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快,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加工贸易的性质比较明显,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各界对软件外包有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但是已经看到的是,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骨干企业已经开始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从需求开始介入工程、参与设计承接详细设计和开发及测试工作,并承担后续服务,对日本市场的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也已经开始。

 

   <3)软件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大城市。

这几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基础,拥有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大批通晓外语的软件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软件企业在此形成了群体优势,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链。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软件出口方面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强。

经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批准,建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和西安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其创造良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出口条件,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形成了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的国际化软件企业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国软件出口的产业格局。

 

   2.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看来,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本土软件企业规模还比较小。

微软、IBM、Oracle等跨国软件企业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研发人员规模基本都在3000-5000人左右。

但是本土的研发型软件企业一般都只处于1000人以下,很难开展战略性的长期基础研发工程。

即便是企业规模发展十分迅猛的纯粹软件外包企业中,出现中讯、文思、博彦等一批员工达到3000人左右、出口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但是相对印度的TCS、Infosys等员工超过5万、经营规模达到5亿美元的大型外包企业而言,中国外包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难以承接到大型软件外包工程。

 

   CMM、ISO等各类认证没有达到真正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目的。

各类认证是企业能够提供相应产品质量的基础保证,是软件企业开拓离岸外包市场的敲门砖。

但是目前一方面通过高等级认证的软件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即便是通过高等级认证的软件企业,也难以被认为具备管理大型软件外包工程能力的企业。

原因是许多软件外包企业本末倒置,一味地参加各类认证,而不是将认证视为提升企业研发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结果是即便在初期发包企业基于高等级的认证发包一些工程,但发包公司在实际合作中会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真正能力而终止长期的合作。

 

   二、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主要经营模式分析     

   根据大量从事国际软件外企业的调研可以归纳出,目前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企业模式有以下四种,其主要特点如下:

 

   1.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软件研发机构

   <1)成本中心型。

看重的是中国优秀的研发人员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可以在实现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研发质量和基础上降低成本。

 

   <2)主要承接母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一般不在本土承接业务,业务技术层级比较高。

这类企业一种是母公司内部发包的以软件产品研发为主的工程,按照跨国公司内部水平分工的模式,主要从事公司核心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其中有许多研究工程关系到未来软件业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一种是母公司以总承包商的形式承接海外其他最终客户的软件服务订单,而将订单中具体研发任务发包到中国,较为典型的有日本软件巨头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技术示范效应十分明显。

 

   <3)结算基本上都是跨国公司内部定价,在税收等方面的经济收益不明显,但是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示范获得间接收益。

 

   <4)就业人数稳定增长,不会像专门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增长那么迅速。

 

   <5)企业类型比较复杂,其中既有服务企业,也有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跨国软件企业。

由于中国具备大量优秀、成本相对较的软件研发人员,这对人才缺乏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这类企业承接的工程技术含量较高,大多进入到中上流工程,对中国自主软件研发能力的提升有比较大的帮助,比较吻合中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定位。

 

   2.跨国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市场开拓机构

   <1)利润中心型。

目的很明确,就是市场驱动,为了开拓中国本土巨大的软件市场,是纯粹的利润中心。

这类企业对国民经济的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较大,资源消耗少,有利于中国提升产业结构。

   <2)竞争能力比较强大。

一是具备成熟的软件中间件和高效的软件研发能力,二是具备对金融、电信、制造、政务等特定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二者的结合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开拓中国本土的软件开发业务。

 

   <3)短期内对传统的中国软件企业有一定挤出效应,但长期看来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会更为明显,在这种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软件企业一定具备比较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4)软件的技术含量较高,工程的技术示范效应比较明显,对软件应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着明显效果。

如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通过应用IBM等跨国软件公司的系统,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5)这类公司基本上在中国同时会设立软件研发机构和市场开拓机构。

大部分情况下,软件研发机构和市场开拓机构的业务并没有关联,一般都同时隶属于总部管理。

市场开拓机构中也会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人员以方便市场开拓之用,只有当在中国的业务开拓过程中,确实需要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时,彼此之间才会有业务上的联系。

 

   3.中国本土纯粹的国际软件外包企业

   <1)纯粹的利润中心,主要承接来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软件外包业务,以此获得规模经济上的收益。

 

   <2)公司创始人一般都与跨国软件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或技术骨干具有海外留学或软件开发经历。

往往是这些创始人在跨国公司工作中看到外包业务机会,开始创立这关的企业。

也就是说,外包业务开展之前企业并不存在。

 

   <3)发包企业看重的主要的人力成本的优势,承接的工程加工性质比较明显。

从全球分工的角度看,这类业务一般处在软件研发中垂直分工中产业链比较低端的部分,技术含量不高,增值空间较小。

 

   <4)企业增长速度十分迅速。

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研发中心、跨国软件企业分包业务为主。

对蓝领软件工人有着强大需求,许多企业在几年内就能达到3000人左右的规模,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业务再转移的风险较大。

由于这类企业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生存,比较少地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旦出现新的人力资本较低、合适人才数量充足的新兴市场,发包方很容易了为降低成本而将业务转移出去。

 

   由于软件外包首先出现在跨国公司进入较多、本地软件人才充足的地区,所以这类企业首先在北京、上海得到快速发展。

但由于这类模式的成本敏感特性和北京、上海成本较高的影响,已经出现向西安、成都等二线城市转移的现象。

从发展趋势看,这类企业可能出现企业总部和核心研发团队在北京和上海、大量低层次的编码和测试人员在其他城市的局面。

 

   4.中国本土研发型的软件外包企业

   <1)拥有较强的软件研发能力。

一般都是依托过去的高佼和科研院所,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以前就已经存在。

发包企业看中的不是人力成本的优势,而主要是开发经验和开发效率。

 

   <2)企业可以通过承接外包业务中获得的经验为自身的软件产品开发和本土企业服务,技术效应比较明显。

 

   <3)从全球分工角度看,这类企业承接的一般都是水平分工业务,提供的是端到端服务(end-to-endservices>,技术含量比较高,增值空间比较大,工程研发性质比较明显。

 

   <4)容易成为发包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长期合作的可能性较大,发包企业将业务再转移的风险较小。

 

   <5)服务合同持续时间长。

这类合同一般需要进行长期的合作,软件外包提供商和发包商之间需要经过长期的合作,才能开发出知识含量高、具有前瞻性的软件产品。

 

   这类企业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的重要所在,这些企业本身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现在又可以承接到国际上技术先进的软件研发工程。

政府如果给予相应的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很容易促使这些企业将在国际软件外包中学习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国内市场,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

 

   三、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贡献和需求要素分析

   1.直接经济贡献

   近3年来,软件的出口增速基本上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增速,在服务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2004年外资<含港澳台)软件企业数量尽管只占11.9%,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