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3196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预习导学+主题探究43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阅读教材P74~P75第1自然段)

1.形成原因:

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成因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阅读教材P75~P76)

1.土壤动物的特点: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研究步骤

点拨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变化而变化。

连一连

判一判

(1)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

分析:

群落应该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生物。

(2)蚜虫、蝗虫等昆虫与植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

(3)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与光能的利用密切相关的。

(√)

(4)(2017·

华师大附中高二检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5)营养物质越丰富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越高。

 种间关系

结合相应资料辨析种间关系。

资料1: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

结果发现:

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

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由资料分析可知:

(1)若单独培养草履虫时,可推测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呈“S”型增长。

(2)若混合培养时,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3)结论:

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资料2: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

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作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方框①~⑧中每次波动都是雪兔先增加到达波峰,该动物为被捕食者,猞猁后增加到达波峰为捕食者。

(2)结论:

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资料3:

菟丝子依靠缠绕在豆科植物茎上,吸取有机养分生活,如图所示。

菟丝子获利,大豆受害,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关系。

资料4:

在豆科植物幼苗期,根毛分泌的有

机物会吸引根瘤菌聚集在周围大量繁殖。

根瘤菌在分泌的纤维素酶作用下,溶解根毛细胞壁,侵入幼根产生根瘤。

在根瘤内,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质盐类及水分,以进行生长和繁殖。

同时它们又把空气中游离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并转变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关系。

(1)鹿群在一适宜的环境中数量大量增加,导致种群中部分个体死亡,这是竞争的结果吗?

为什么?

提示:

不是。

鹿群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个体之间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

(2)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间一定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吗?

举例说明。

不一定。

如老鹰以狐和兔为食,同时狐以兔为食,这时老鹰和狐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两种。

分析四种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1)相互有利,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生存;

(2)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内的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1)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2)分开后,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

捕食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突破1 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7·

吉林扶余一中高二期末)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选D。

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

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

2.(2017·

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期末)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选C。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农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

草与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除草是人为地干预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虫和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

(1)寄生≠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寄生≠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突破2 种间关系的数量变化曲线

3.(2017·

大连高二检测)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

选A。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两种生物呈现“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应为互利共生关系;

C项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竞争关系。

4.(2017·

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选B。

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若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零,或者是题干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

 群落结构的形成及分析

探究1 群落的垂直结构

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据图分析可知:

(1)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

(2)造成图甲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

造成图乙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动物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探究2 群落的水平结构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某山地水平方向上,从山底到山顶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

结合资料1、2分析可知:

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1)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垂直结构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内部无垂直结构,如一片玉米地中植株高矮不齐,不能称之为垂直结构。

(4)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5)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200米以下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草坪不同部位生活的生物各不相同,故生活在草坪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同理,树林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2.如图所示为植物群落生长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同一种农作物(如玉米)虽然也有高矮之分,但不是分层现象,分层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而玉米植株的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

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恰当搭配种植作物。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答题必备]

群落是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

丰富度是群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