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257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

考试要点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翻译句子。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二部分:

温馨提示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三部分:

解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二、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

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

之、而、亵、停、备、其、奇、谢、蔽、间、等,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重点掌握: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学习、积累、总结、记忆、训练、吸收。

B、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即,“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七个词都有两种以上解释。

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

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C、组词法: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

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想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如:

2011年“甘冒霜而停雪”中的“停”,组词解释为:

停止。

但放在原句中不通,可想到使动用法,于是恍然大悟:

“停”,使……停止。

2009年“王之蔽甚矣”的“蔽”,受蒙蔽。

“时时而间进”的“间”,间或,偶然。

2、情景再现题: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试题。

这类题大都属于写景的句子,而且短小精悍,内容丰富。

做这类题时与一般的翻译不一样,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视角,再加以合理地想象,把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展开合理地联想和想象,使其内容描写更丰富、更具体、更充实,使其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的感性认识更强。

简单地说,就是情景再现。

如:

2011年第10题: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答案:

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

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

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如:

2010年第11题: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示例:

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

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

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如: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

二是“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

增补语句。

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

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可译成: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

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消息,要求面见庄公。

(1)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如:

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译为: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补出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

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

如:

陈涉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删除无意义的虚词。

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

再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

如:

张良曰:

“谨诺。

”(《鸿门宴》)译成:

张良说:

“遵命。

”删去了“谨”。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如:

吾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

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

如:

沛公安在?

(《鸿门宴》)译作:

沛公在哪里?

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作: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再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齐策》)译作: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译作: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

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

翻译时可以合并。

如: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

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总之,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

“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轻易的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等。

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

当然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

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

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题。

2011年:

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绅的《寒松赋》比较阅读,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

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

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010年: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与顾章书》两文比较阅读,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