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1994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

在能力方面,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森(AmartyaSen)在其《商品和能力》(CommoditiesandCapabilities)一书中就提出了人类剥夺贫困(humandeprivationpoverty)的概念。

森认为已有的收入贫困和基本需求贫困仅仅考虑了人类物质福利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其它非物质方面的需求。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

商品(commodities)、能力(capabilities)和功能(functionings)。

他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功能组成的,如获取足够的营养,避免早死,幸福。

商品是一个人可使用的物品,它用以实现个人的各种功能。

而能力是个人获得福利的机会(Sen,1985)。

社会排他性是指群体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地受到排挤。

由于社会排他性的存在,即使人的能力具备了脱贫的水平,但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歧视或者排挤,从而限制了人们取得资源和提高收入水平的程度。

因此,社会排他性的存在,也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贫困的具体测量方法

对贫困测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思路,即:

绝对贫困(absolutepoverty)和相对贫困(relativepovertyornormativepoverty),又称绝对剥夺(absolutedeprivation)和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

测量绝对贫困,主要是通过划定一条贫困线来区分贫穷和非贫穷(富裕),贫困线以下为贫穷人口,贫困线以上为非贫穷人口,因此确定贫困线是判断贫穷与非贫穷的关键所在。

相对贫困,主要涉及的是贫困的比例、程度和深度问题,也可以用来测量贫困人口内部的差别和不平等。

因此,在度量贫困时,要结合这两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现有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1、标准预算法

这种方法最早由英国的朗特里(SeebohmRowntree)在1901年首先采用。

他把贫困定义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能支付家庭人口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着、住房和燃料的最低费用。

他所采取的方法是:

首先确定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需的食品清单,并根据最小必需营养和最小成本标准,确定最小食品费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生存所必需的衣着、住房和燃料的费用。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要求确定一揽子基本消费品(以向量X0表示),内容包括社会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和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用向量P表示)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的现金量,该金额就是贫困线,从而将贫困线设定为生存标准:

(1+B)PX0

其中,B是考虑到价格、浪费等因素而作的调整,或是对X0中未包括的项目所作调整。

这一测量方法有一定的透明度,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但是,因为这一系列消费物品往往很难选择和确定,致使预算标准建立的难度较大,而且价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很难反应地区间的差异。

2、恩格尔系数法

1965年,美国社会安全局的经济学家欧珊斯基(Orshansky)在朗特里(SeebohmRowntree)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方法加以改善,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

其所采用的方法是:

首先按照与朗特里类似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家庭规模的最低食品费用,并确定划分穷人和非穷人的恩格尔系数(国际上通常以60%为标准),然后用最低食品费用除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国际上,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

50~60%表示温饱;

40~50%表示小康;

20~40%表示富裕;

20%以下表示最富裕。

这一方法至今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在应用范围上要比标准预算法广。

但是,这一方法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该法适用于绝对贫困,没有考虑到相对贫困,由此法计算得出的贫困标准往往偏低;

其次,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通常被认为是60%,但是把它作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过于粗疏;

最后,食品收入比率定义贫困线有时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相同的食品收入比率并不一定反映相同的资源禀赋(或收入)而只是类似的饮食偏好。

3、国际贫困标准法

国际贫困标准法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

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这一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扶贫对象得到的救助金可以与平均收入水平同步增长,并且容易进行国际比较。

但是,50%-60%这一比例往往脱离实际,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4、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

扩展性线性支出(ELES)是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经济学家Liuch于1973年提出。

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

该函数以支出来反映需求量,将人的消费需求分为两部分:

基本需求和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的超额需求。

由于每个人对同一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但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可将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基本消费需求的货币形式,作为贫困线。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

piqi=ripi+bi(I-pjrj)

(1)

其中:

pi代表第i种商品的价格;

qi代表对第i种商品的需求量,这其中由两部分组成:

基本需求量和非基本需求量;

ri代表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

I代表收入;

bi代表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bi≤1,且0≤≤1。

从而计算出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贫困线,用PL表示:

PL=pjrj并令ai=ripi-bipjrj

(2)

经过公式(令yi=piqi)变换可得到:

yi=ai+bi(3)

运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出ai和bi的估计值。

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ripi=ai-bipjrj(4)

(2)式两边分别求和,得到:

ai=ripi-bipjrj=ripi(1-bi)(5)

所以,得到:

PL=pjrj=ai/(1-bi)(6)

5、马丁法。

马丁法是由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一种计算贫困线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

(1)计算食物贫困线。

首先,选择日摄入热量2100千卡作为我国人民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必需营养标准;

其次根据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人口维持生存必需营养标准的实际食品消费结构,即平均食品消费清单;

再次根据低收入户对应的消费价格,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支出,即食物贫困线。

(2)计算非食物贫困线。

在已知食物贫困线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那些没有能力满足必需营养需求标准的住户的最低非食品支出,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最低非食物贫困线。

马丁法回归模型表达式为:

s=a+bln(μ/x1)+ε

其中,s表示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μ表示居民住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

x1表示食物贫困线;

ε表示随机误差项;

a为截距,表示人均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贫困户的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3)将最低的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就可得出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绝对贫困标准。

其中具体公式推导方法及计算方法这里不再阐述。

(二)贫困程度、深度的度量

1、贫困发生率(HeadCountratio)

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该方法首先由朗特里(SeebohmRowntree)于1901年提出的,其公式为:

H=q/n  (2.1)

其中,H为贫困发生率,q为贫困人口数,n为全部人口数。

2、贫困距指数(poverty-gapindex)和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ratio)

贫困距(poverty-gap)是指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的总和。

该方法是由Batchelder于1971年提出的。

其表达式为:

 (2.2)

贫困距(poverty-gap)经过适当的修正和标准化后,即为贫困人口与贫困线差距的百分比,称作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ratio),通常用I表示。

假设有n个收入分别为y1,y2…,yn,并且按照收入大小给予升序排列;

z表示贫困线;

q表示贫困人口数量;

gi表示贫困距(即gi=z-yi),所以得到:

  (2.3)

如果以m表示穷人的平均收入的话,则有:

 (2.4)

3、收入不平等指数

贫困发生率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比例,但是没有解决贫困的程度(即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与贫困线的差距);

收入差别比例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说明收入在贫困人口中是如何分配的。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贫困指数来反映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基于这个考虑,洛沦兹(Lorenz)和基尼(Gini)相继提出了收入不平等指数,基表达为:

 (2.5)

通过(2.1)到(2.5)我们可以看出,H、I、G分别说明了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的差距和贫困人口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即阐明了贫困的广度(extentofpoverty)、贫困的强度(severityofpoverty)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distributionorincidenceofpoverty)。

4、森的贫困指数

森(Sen)于1976年提出了贫困评价指数,并指出贫困指数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公理:

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axiom):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贫困线以下人口收入的增长必定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贫困程度。

转移性公理(Transferaxiom):

其他条件既定,贫困线以下的人向任何高于其收入水平的人进行单纯的收入转移,一定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