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90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

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1、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2、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3、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

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  )

A.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 B.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

C.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 D.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

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6、“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

7、《朱子语类》云,“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下列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B.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

C.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8、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

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

这反映了()

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

这种说法()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11、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选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时认为:

“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

①是世官制度的一种②是察举制度的延伸

③与门阀制度相呼应④又称“九品官人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己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14、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这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15、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

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16、“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朝议制D.内阁制

17、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18、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

“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B.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D.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19、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2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019年北京大学曾出台了自主招生政策,拒绝不孝敬长辈的学生。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代的孝廉。

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世官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八股取士制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选官制度是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及选官标准的变化。

(2)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盛行于哪一时期?

据材料二概括其弊端。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全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的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