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340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法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1、探究学习。

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五、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铁架台、水等,记录纸。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糖到哪里去了呢?

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活动一:

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

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两低两碰”:

两低-

(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

(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

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

什么是溶解?

(设计意图:

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收集大量的事实。

这时,教师要注意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顺势继续引导,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

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七、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1、教师说:

做了这么多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获得的信息,最后教师总结。

2、提出:

我们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现在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关于溶解,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说课稿1.说教材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

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

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

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

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

(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

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的状态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活动有价值: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是否有沉淀出现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

(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溶解问题的兴趣。

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稔的液体胶水、洗发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2活动目标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2)能力目标:

能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不同看法。

(3)情感目标: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3、教学重点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说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

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根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引导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1、结构激趣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2、理论依据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