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852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精典表格设计12页语文

教案表

章节

课时

4

备课人

魏卓虹

二次备课人

课题名称

明治维新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2、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通过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明治维新改革的学习,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面临被动挨打,积极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了解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也颇有特色。

重点目标

明治维新的内容

难点目标

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导入示标

什么是幕府?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

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后专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幕府政权为什么会走向崩溃?

导学:

幕府政权为什么会走向崩溃?

有哪些必要性因素?

又有哪些可能性因素?

导做:

阅读教材96-102页

幕府的腐朽统治

1)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2)重农抑商政策3)闭关政策

导思:

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1、原因

2、表现:

1)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2)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农村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成为新兴地主。

3、影响

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新兴的阶层出现了。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材料:

在经济上,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

据《世事见闻录》(1816年)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墙塌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

统治者公开声称:

“让农民不死不活地活着,是政治的秘诀。

”甚至告诫农民:

“随便将萝卜叶、豇(jiāng)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

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

——说明日本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人民的抗争

1、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

典型代表:

大盐平八郎起义

3、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

4、天皇力图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统治权

三、佩里叩关

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

1.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

2.概况

3.结果:

1854年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接受了美国的开港要求。

4、影响:

1)政治上:

日本的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上:

①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3)社会关系上:

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4)思想上:

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四、倒幕运动

(一)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态度(背景)

1、“开国”与“攘夷”之争;

2、德川幕府维护统治;

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签订条约卖国;

1858年,幕府代表井伊直弼兴起“安政大狱”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导火线:

“安政大狱”打破了改革派大名实现“雄藩合议、改革幕政”的幻想。

2、倒幕力量:

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3、倒幕运动的经过

(1)结盟:

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大名结成军事同盟,初步改变倒幕派与幕府力量对比。

(2)秘密会议:

1867年,倒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商讨武装倒幕的具体计划,并获明治天皇的讨幕密旨。

(3)奉还大政: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奉还大政”和辞去“征夷大将军”职位的请求。

(4)“王政复古”:

倒幕派宣布废除幕府体制,新成立的天皇政府为唯一的合法政府。

(初步胜利)

(5)倒幕战争:

通过1868年的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投降,摧毁了幕府政权。

(大获全胜)

4、结果:

德川庆喜投降,倒幕派摧毁了幕府政权,明治政府迁都江户,将江户改为东京。

总结: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1)必然性——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内忧:

社会矛盾尖锐化,幕府封建统治动摇;

②外患: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黑船事件引发了民族危机。

2)可能性——

倒幕运动的胜利为维新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学做思二、明治天皇是如何改革的?

导学:

明治维新的纲领政策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明治天皇具体又是如何改革的?

导做:

阅读教材104-109页

导思:

一.纲领政策

1、1868年,公布《五条誓文》,要求向西方学习,改革各种封建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确立了建立近代化独立民族国家的目标------施政纲领。

2、公布《政体书》,整顿充实政府的组织机构。

二、目的

1、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实现民族振兴

2、摆脱外来压迫

3、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

破除旧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军事

富国强兵,实行军事改革。

文化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一)破除旧政治体制(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剥夺了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让其担任藩知事,成为地方官。

②实行废藩置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

③被罢免的藩知事到东京定居。

④组建“御亲兵”,保证措施的施行。

思考:

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废藩置县”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质是消除封建割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意义

①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市场。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1)措施

①旧藩主和旧公卿改称“华族”,家臣、藩士及一般武士改称“士族”。

②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

材料:

从日本人的姓看历史变迁

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

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

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③剥夺了武士垄断军职和佩带刀剑的特权,取消其俸禄制度

[学习思考](教材P105)你觉得当时的日本社会能达到福泽谕吉所说的那种状态吗?

——不能。

原因1)皇族和华族依然享有特权。

2)平民在职业、居住等方面仍然受到歧视,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

3)经济上的不平等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平等,才能实现其他方面的平等。

(2)意义:

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武士阶层彻底瓦解;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1)措施:

派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871年11月,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

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48人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丹麦、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12国,历时22个月。

而后在1882年3月,日本政府为了制定一部满足帝国统治需要的宪法,专门派出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宪法考察团”去欧洲考察。

伊藤博文等人对此非常信服,便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制定日本帝国的宪法。

(2)意义:

学到了许多有用经验,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二)殖产兴业(经济上)

1、含义:

是指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

其基本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2.措施:

(1)创办官营企业

1)1870年成立工部省,后来又成立内务省,接管幕藩的企业,先创办官营企业,后建立军事企业。

2)设立“模范工厂”,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3)实行“劝业政策”,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

(2)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1)原因:

近代民营工业有了初步发展;自由民权运动提出“自由经营”口号;官营企业完成历史使命。

2)实施:

1880年,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

3)作用:

促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3.意义:

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初步实现工业化,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学习思考]

(1)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初步实现工业化,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三)富国强兵(军事上)

材料1“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材料2、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郑重宣布:

“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请思考:

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军事的内外目的分别是什么?

日本政府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目的:

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方针:

“强兵”是“富国之本”

1.措施

(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洲模式建立常备军,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

(2)注重对本国军事人才培养,设军事院校,建立近代化海军

(3)形成了直接隶属于天皇的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

(4)扶植军事工业,改进军事装备。

(5)建立“国家警察”制度。

2.影响

(1)废除了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近代军队;

(2)增强国防力量,提升了国家地位,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

(3)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四)文明开化(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

1.含义:

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习俗,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2.措施:

(1)教育改革

①整顿旧的教育机构,设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

②1872年,颁布《学制》,宣布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

③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同时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

④1890年,下达《教育敕语》,树立以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和法西斯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