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820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doc

08年山东临沂二轮复习专项训练9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山东丘陵C.江南丘陵D.冀、晋、豫

为了将水力发电站占总能源比例在2015年从目前的19%提高到40%,我国计划大量修建水电站。

回答2—4题。

2.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这主要是因为

①我国河流大多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河流水量大②建水库筑坝拦水,要淹没农田、迁移居民③枯水期发电量受限制④我国地势起伏大,分为三级阶梯,所以河流落差大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电力工业时都优先发展水电,这主要是因为

①  水能是可更新的能源,可持续的利用它发电②水能是一种干净的能源③水电价格较低④为水电站而建的水库具有很大的综合效益

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③④

4.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  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②上下游间物种无法交流③减缓水流速度,造成水质下降及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④引发地震等灾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华北平原从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

表一为华北平原某些城市采用地下水统计,读表一完成下列各题。

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如图3-10-4)的1.1万国民将面临灭顶之灾.该国不得不进行全国大搬迁,永远离开这块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土地。

据此完成任务5—6题。

图3-10-4

5.图瓦卢所属岛屿的成因及其气候特征为

A.大陆岛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B.火山岛夏季干热、冬季暖湿

C.珊瑚岛终年高温多雨

D.冲积岛终年温和湿润

6.导致图瓦卢失去国土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

B.上空出现臭氧洞,危及人类生存

C.地壳下沉

D.水土流失使人们丧失耕地

7.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酸雨危害也十分严重,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这主要因为

A.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B.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

C.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电比重太高

D.中国农业大量燃烧秸杆和薪碳林

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据此回答8-9题。

8.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

9.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

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

回答11—13题。

10.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11.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其海拔高度在

A.800~1000米之间 B.1800~2000米之间

C.2800~3000米之间 D.3800~4000米之间

12.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13.下列环境标志中(图3-10-5),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图3-10-5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14—17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荷兰

432

1601

孟加拉国

910

1359

14.“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B.美国C.埃及D.印度

15.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B.荷兰 C.孟加拉国D.加拿大

16.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17.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

18.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火山地震B.大气污染

C.水体污染D.海平面上升

19.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B.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C.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D.大量工厂的废气排放到空中

20.下列行为,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

A.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B.骑自行车上学

C.使用塑料袋购物

D.节约用水、用电

21.近年来“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23—25题

22.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先污染,后治理

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23.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4.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①人口膨胀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B.发展中国家常将污染物转移至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可自行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

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专家评价,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

据此回答26—27题。

26.在上述四省三市中,目前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A.山东、河南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D.上海、柳州

27.所谓“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这种做法可以使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

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

据此回答28—29题

28.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29.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二、综合题

30.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图3-10-6),回答下列问题

图3-10-6

(1)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90年代呈_______趋势,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__________趋势,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由______相关变为________相关。

(2)上述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唯一保证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同步增长是生活高质量的保证

(3)上述情况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发展中国家应走的道路或发展方式是

A.高消耗、高速度、高产值

B.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牺牲环境质量

C.经济增长与保护自然环境同步

D.近“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发展

31.读图(图3-10-7),完成下列要求:

图3-10-7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2.读下面的“东京市区域规划图”,据图(图3-10-8)回答:

(1)老城区人口过多,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应采取哪些解决的措施。

图3-10-8

(2)老城区时有酸雾发生,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图内海区(空白区)曾出现“赤潮”(一种因红色藻类大量繁殖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3.阅读以下关于长江输沙量变化的报道,回答:

据新闻媒体最近报道:

“每年,长江水滚滚东流,泥沙俱下,其中一半左右在长江口至杭州弯北岸一带沉积,上海就是在河口滩涂上‘日长夜大’的,上海土地面积的62%来自长江泥沙的堆积,而未来长江口泥沙淤积成的滩涂,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主要来源。

据统计,1949年至1984年,长江水年均携带4.86亿吨泥沙入长江口,而1985年至1999年的年均输沙量为3.35亿吨,专家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年均输沙量将继续减少。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长江年均输沙量约下降

%。

(2)近年来长江泥沙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3)滩涂是上海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用途主要有(任举4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