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814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docx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鄄城县中医医院妇产科

盆腔炎(N73.901)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度)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院本科实际,

总结近两年应用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概述:

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

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

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

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二、诊断:

中医诊断:

盆腔炎N73.901

西医诊断: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

(一)疾病诊断:

1.山医诊断标笊:

参照个国高等山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糾咲妇科学》第7版(张*珍匸编中国中供妁川版补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供诊断标淮:

参照俳床诊断扌自总(屮华医学会编苦人上卫纶出版补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兀杰4编丿1民卫生川版补2008年)。

(1)症状:

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

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

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衣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1妇科超声检查:

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2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或血沉加快。

3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淸洁度开常。

4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川版:

祉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

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同定②腰紙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

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刀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

④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十结。

舌脉:

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主症:

①下腹胀痛或训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

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晴右块或怖出不畅

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刖重⑤皖腹胀满。

舌脉: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

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砥冷痛③带下量埶色白质稀。

次症:

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刀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WWo

舌脉:

舌质黯或仃瘀点*苔白腻:

咏沉迟或沉浓d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

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4症:

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砥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

①遇劳累下腹或腰紙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

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

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

为本证。

(5)气虚血瘀证:

主症:

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H久②痛连腰刼经行加重

③带下量塞色白质稀戶

次症:

①经期延氏或ft经量多②经血淡辭或夹块③粘神萎靡

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

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

1、湿热瘀结证: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

盆腔炎1号方(科内经验方):

银花20g,蒲公英15g,连翘15g,牛蒡子15g枳壳10g,当归15,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4g,冬瓜仁21g川牛膝15g,生蒲黄20g,制乳没各6g。

加减:

下腹疼痛甚酌加延胡索20g,炒川楝子10g,荔枝核15g;腰骶胀痛明显酌加怀牛膝15g,川续断15g;带下量多色黄酌加贯众15g,土茯苓15g;形成盆腔包块者酌加三棱15g,莪术15g,连翘20g。

中成药:

妇科千金胶囊,貝有淸热除湿,益气化瘀的功效円适用于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所出现的腰腹疼痛,带下异常等症。

口服,1次2粒,1日3次,14天为1疗程。

连续治疗1~2个疗程。

2、气滞血瘀证:

治法:

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5g、川芎10g、五灵脂1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2g、赤芍12g、乌药10g、玄胡索10g、甘草6g、香附10g、枳壳6g。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生地10g、川芎10g、赤芍12g、牛膝10g桔梗6g、柴胡10g、枳壳6g、甘草6g。

中成药:

桂枝茯苓胶囊。

功效活血化瘀消癥,一次3粒,一日3次。

经期停服。

疗程3个月。

3、寒湿瘀滞证:

治法:

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小茴

香6g、干姜6g、延胡索10g、当归15g、川芎10g、肉桂5g、赤芍12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制没药6g、桂枝6g、茯苓12g、丹皮12g、桃仁10g。

4、肾虚血瘀证:

治法:

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杜仲

15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生蒲黄10g、五灵脂、川牛膝10g、

大血藤20g、没药6g、延胡索10g、丹参15g、三棱10g、川芎10g。

带下量多者: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

白术15g、巴戟天15g、

补骨脂15g、肉苁蓉15g、党参15g、杜仲10g、莲肉12g、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10g、川续断15g。

5、气虚血瘀证: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

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黄芪20g、党参20g、

白术15g、山药15g、知母10g、三棱10g、莪术10g、鸡内金12g、川芎10g、当归15g、丹参15g、广木香6g。

(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

1妇科灌肠液:

红藤30g,,败酱草30,苦参20g鱼腥草15g,没药15g,丹参20g,具有清热解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消癥散结的功效。

用于盆腔炎属气滞血瘀、湿热瘀结证者。

用法:

水煎浓缩200ml灌肛,每次100ml,温度40C左右,保留2个小时以上,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从经净后开始用药,每日1次,以14天为1个疗程,一个月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经期停用。

2中药直肠栓剂:

康复消炎栓,用于盆腔炎湿热瘀结证者。

用法:

直肠给药,1粒,每日1~2次,以14天为1个疗程,一个月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经期停用。

2、中药封包外敷:

以白色棉布缝制成大小适中的布袋,装入药物组成:

败酱草30g,鸡血藤30g,丹参30g,赤芍30g,乳香20g,没药20g,透骨草60g,苍术30g,白芷30g,三棱30g,莪术30g,连翘30g。

首次以温水浸湿后,隔水蒸40〜60分钟,乘热敷下腹部或腰骶部30分钟(封包下垫毛巾1〜2张,上罩塑料袋,随着温度下降逐渐拆除),每日1次,治疗后药包夏日放入冰箱,冬日放在干燥通风处。

此后每日隔水蒸20〜30分钟同法再使用,每个药包可用5次。

每日1次,以14天为1个疗程,一个月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经期停用。

3、中药药渣外敷:

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和灸、隔盐灸,隔姜灸等疗法。

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

1急性盆腔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应彻底、及时,以防转为慢性。

应用抗生素应足量、有效,如高热不退、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治疗应彻底、及时。

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

2、热毒炽盛、邪人营血或热人心包可急服安宫牛黄丸,参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原则积极治疗。

3、治疗期间应注意发热、腹痛、带下、实验室检查及盆腔体征等情况及时采取和应治疗措施。

4、保持外阴、阴道清洁防止反复交叉感染。

注意经期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预防炎症蔓延,继发盆腔炎。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盆腔炎复发和促迸盆腔炎消退。

本病急性期为妇科危重病,须彻底治疗。

本病慢性期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五、疗效评价:

中医治疗效果:

盆腔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我科每年诊治患者千余人次。

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目前采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中成药口服、中药直肠给

药、外敷等。

根据盆腔炎的不同证型,治疗的方案各有侧重,形成

了二、三联疗法。

上述综合治疗方案是我科在多年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我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外合治、多途径给药治疗形成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盆腔疼痛、改善局部或全身症状有明显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

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临床愈显率达70%以上。

(二)消散盆腔炎性包快:

包块形成后,增加了治疗难度。

我科

该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减轻和消除盆腔粘连,消散盆腔炎性包块有较好疗效。

我院应用盆腔炎1号方口服治疗盆腔炎取得确切临床疗效,临床应用数十年,具有清热燥湿,活血消肿之功,适用于盆腔炎属于湿热瘀结证者,近年来治疗盆腔炎患者近500余例,临床疗效满意,特别是在消散盆腔炎性包块,改善带下量多色黄、盆腔疼痛等症方面疗效突出,愈显率在65%以上,有效率在90%以上。

此外,我院利用中药直肠给药治疗盆腔疾病的优势,研制了中药妇科灌肠液,在缓解盆腔疼痛、消散炎性包块方面疗效显著。

妇科灌肠液治疗慢性盆腔炎60余例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6.7%。

(三)改善盆腔粘连状况:

盆腔炎由于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引起广泛的盆腔粘连。

明显增加不孕症和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本治疗方案多途径综合给药,对软化盆腔结缔组织,有较好效果,改善盆腔粘连有待进一步观察探索。

今后需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力度。

(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

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

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

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

有效:

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

无效:

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耍指标疗效标弁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