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7983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宗农产品玉米收储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二、无形之手+有效补贴,国家安全与国际竞争皆可得13

1、直补与保险双轨助力,美国农业傲视全球13

2、大豆直补后价格下行,竞争品种收益依旧失衡16

3、粮食作物统筹考量,开放型市场仍需面对国际竞争18

三、阵痛难免,曙光将临19

1、超量供应市场价格下行,玉米收益降低优化种植结构19

2、年内玉米跌价趋势不改,长期利好种植链健康发展23

四、行业相关企业简况24

1、象屿股份24

2、登海种业25

3、史丹利25

玉米临储取消在即,种植结构调整政策频出:

3月底,国家发改委就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召开媒体通气会,表示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4月底,农业部副部长陈锡文在2016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再次说明玉米的价格政策改革三个方向,一是价格由市场决定,二是对农民受益进行适当补贴,三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并表示兜底价格与补贴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未来还将继续调节主要粮食作物比价合理;

5月初,农业部新闻发布会说明了春播种植结构实现初步调整,玉米种植意愿下降2000万亩以上,大豆恢复性增长600万亩,小麦与稻谷保持稳定;

近日国储陈玉米拍卖启动,价格从1500元/吨起拍。

总体而言,种植链四大品种的调整步伐坚定,继棉豆之后玉米再推“直补”,未来价格走势将会如何,我们从玉米政策的历史沿革、国际通行做法以及市场化展望进行全面解析。

我国近十年来对粮食主要品种稻谷、小麦、玉米采取了托市收购,包括最低价格收购和临时存储收购,形成市场托底价。

这一政策在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稳步提升我国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逐步出现了内外价格倒挂、国内库存高、财政压力大和供需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在2007年对玉米开始实行临时存储收购后,国内收储价格逆全球价格走势而动,持续稳定增长,刺激种植面积上升、抑制自产的玉米消耗、促使进口及替代品增长,大量玉米进入国库,当前库存高达2.5亿吨,供需严重失调。

借鉴国际经验,为了改善当前现状,推动玉米价补分离势在必行,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又提高补贴效率,可以同时保障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玉米直补政策将带来四点变化:

1)价格形成机制回归市场供需关系,国内玉米市场震荡下跌趋势成主流方向。

2016年下半年,我们认为玉米价格乐观预期的底部可能在进口和替代进口的价格,即1400~1500元/吨;

而悲观预期的底部可能会出现在1200元/吨,是国内玉米的种植盈亏线(包括土地流转费用与运输、损耗等和人工成本,不含直补),消化库存2000万吨;

2)价格下降导致种植利润下降,玉米种植面积适度减少,实现去产能、去库存,优化种植结构3)向优势产区集中,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4)发展全国系统、科学布局的粮食流通网络,提高运输流通效率。

年内玉米价格还将震荡走低,价格波动主要看国储的拍储节奏。

鉴于国储庞大的库存调节能力,除非消费出现爆发式超预期增长、天气影响出现的超预期减产等不可预测情况,现货价格难有大幅度起色。

长期来看,直补政策对于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种植结构和粮食流通市场,提升粮食种植效益和竞争力都有重大意义,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短期内玉米价格低将使下游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受益,长期来看利好于种植类和粮食流通类企业。

一、托市收购助力“三农”,历史功绩难掩不合时宜

托市收购政策的诞生始于国家对粮食安全与民生发展的需求。

1998年全国产粮6亿吨,由于耕地面积下滑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到2003年产量仅为4.2亿吨;

中央采取了多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2003年开始减免农业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进行补贴等,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了主要两种补贴方式,即直接补贴(以种植面积为标准补贴给种植者)和间接补贴(以价格为手段托底);

重点扶持的主要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对其进行托市收购,包括最低价格收购和临时存储收购,基本方针都是政府制定收购价格,以中储粮为执行主体,形成市场托底价。

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稻谷执行最低价收购,接着在2006年启动了小麦最低价收购,在2007年对玉米开始实行临时存储收购,全面步入政府积极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局面。

在政策的刺激下,粮食生产逐步恢复,自2003年至2015年,国内粮食实现了12连增,2015年粮食总产量为6.21亿吨。

1、国家调控的历史轮回,托底品种再次走向过剩

1951-1992年,国家对粮食进行统购统销,统购价虽然多次调整,统销价却长期未变,购销价格出现倒挂。

这一时期,为了从农业实现原始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国家支付了大量的“粮食消费补贴”,在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粮食需求的同时极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1993-2003年,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兜底保护价,建立粮食风险调节基金制度为保护价收购提供资金保证。

随着95年、96年的大幅增产,市场粮价跌破定购价,国家要求以定购价为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顺价销售,农民种粮积极性高。

由于保护价的制定不合理,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品种结构出现失衡,财政支出不堪重负,政府被迫降低保护价标准,缩小保护范围,引发粮食产量在99年后不断下降。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值,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库存量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少,粮食调出省的调出能力和销区的自给能力大幅降低,直接导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2004年起,为符合WTO规则和要求,在粮食主产区全面推行粮食直补政策。

经过2002年的试点,2004年采取“两减免、三补贴”(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2006年增加免征牧业税,从此形成对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农业补贴政策。

同时,2004年开始执行保护性收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最低价收购政策,是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等最低价,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中储粮以最低价进行收购,以此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

临时收储政策,是国家在粮食收获开始前,制定临时收储价格,对于规定区域的粮食进行按收储价格的不限量收购。

自托市收购执行以来,国家收购价格一涨再涨,脱离了市场供求的真实情况,导致“最低价”收购成为“最高价”收购,大量粮食进了国库。

2、从保障安全到巨量库存,从保障民生到成本高企

从2004年稻谷最低价收购以来,我国稻谷产量除了2013年微降外,其余年份都保持了正增长,由2005年的1.81亿吨上升到2015年的2.08亿吨。

从2006年启动小麦最低价收购以来,小麦产量从1.08亿吨上升到2015年的1.30亿吨。

而自2008年实行玉米临时收储制度以来,玉米产量更是从1.66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2.25亿吨,年化增长率4.5%。

除2004年和2010年外,我国基本上每年都要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

2012年后连续3年三大品种均启动了托市收购,而且规模急剧增加。

2011年至2015年9月底,临储稻谷累计收购8000多万吨,却仅销售1000多万吨,目前库存预计仍高达7000万吨左右。

小麦只有2011年未启动最低价收购,收购量平稳。

但主要问题也在于临储拍卖成交不佳,截止2015年12月上旬,预计临储小麦剩余库存3900万吨左右。

玉米在2012年后收储量直线上升,由于价格倒挂,2014年收储量达到8400多万吨,2015年收储截止3月中旬,已经突破1亿吨,预计占总产量的比例超过40%,当前库存高达2.5亿吨。

由此推算,稻谷和小麦的库存,即使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其他供应,临储库存也能满足4~5个月的消费,而玉米更是能满足超过一年的消费。

托市收购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却也造成了巨大的国储压力。

除了库存之外,在托底价格持续上行、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粮食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尤其以地租与人工成本表现显著。

以吉林省的种粮大省农安县为例,世纪之初其一公顷地租约为2000元,而2015年已经上涨至10000-12000元;

而人工成本亦有大幅攀升。

而同期国际粮价由于供需调节震荡运行。

国际粮价由于丰产预期从2012年下半年不断走低,国内外价格的脱轨使得我国粮食竞争力弱势更加突出,带来整个下游生产成本高企,将原本资源禀赋不强的农业产业链推向更加艰难的处境。

高居不下的粮价使得下游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企业的产成品处于市场化竞争,提价空间有限,这种情况就使得企业利润被挤占压缩,越来越多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金额不断上涨。

国内高价迫使下游加工商去寻找其他途径,比如进口和替代品,导致国内粮食销路不佳却价格坚挺,形成“国内增产—国家增储—进口增加—国家再增储”的局面。

3、托市收购费用高昂,财政不堪重负

与托市收购相关的费用补贴保管费用和利息费用,由中央财政给予补贴。

以2015年收购的临储玉米为例,收购费用为2.5分/斤,简易和露天存储设施搭建补助费用标准为3.5分/斤,由收储库点全额包干使用,计入库存成本。

保管补贴区域间有所差异,东三省、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为86元/吨每年,南方相对要高些。

假设资金按照3%利率,收储时间为期6个月,资金利息2000元/吨*3%×

6/12=30元/吨。

保守估计每吨新入库玉米(不做囤)的补贴在200元左右,按照1.5亿吨陈库加上1亿吨新入库计算,2015年的收储补贴约在330亿元。

此外,我们参考农业部副部长陈锡文在多次交流场合中提到的,一斤玉米收储进来保管、损耗、利息等等各项费用总和约是收购价的60%,即6分钱一斤,以当前的仓储量2.5亿吨匡算,一年国家财政在玉米收储上的支出300亿元左右,与我们上述计算基本吻合。

4、粮食种植结构失调,有限耕地高产却低效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稻谷供大于求,玉米阶段性过剩,高梁、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粮食上实现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国储粮由国家统一竞价销售,盈亏由国家财政包干,收购库点只要按照国家的标准,将粮食收购进库,就能拿到费用补贴,导致农民只追求种植产量高的品种。

玉米库存高企的同时,玉米替代粮高粱、DDGS和大麦的进口却在增长。

而油料作物大豆,我国也是严重依赖进口满足需求。

以2015年为例,四大粮食作物的过剩量总和(玉米、稻谷、小麦)为1.1亿吨,短缺量(大豆)为0.8亿吨,低效产量近2亿吨,占全年四大作物总消费量的34.5%,粮食看似高产实则低效。

二、无形之手+有效补贴,国家安全与国际竞争皆可得

粮食乃国安之本,但过于追求安全与保障而损害了粮食本身与下游市场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可取。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来看,实施农民直补是主流,即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提供补贴,保障粮食供应与库存安全;

但弱化价格支持,对粮食价格和国际贸易的扭曲作用较小,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贸易的公平竞争。

1、直补与保险双轨助力,美国农业傲视全球

美国是当今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其粮食价格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这与美国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巨额补助有一定相关。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使用农产品补贴工具,每隔5年左右出台一项农业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