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763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docx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详解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白合中心学校康碧英

 

一、背景描述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

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

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校语文、数学教研组在本期的研训活动

中引入课堂观察技术,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基

础上,适当提高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

目标是引领全体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

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

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

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

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期的语数公开课中,本人根据教研组的安排就“教

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观察,提供观察现场

的有高年级语文 2 节,低年级语文 2 节,低年级数学四节,

这八节课分属四个课题。

(这也是本期我校研训工作的一项改

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让采用常规观课议课方式的教

师也换一个角度,在议课时更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

判断,通过对比进一步对教材研读、教学处理、目标定位与

把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1

 

二、问题统计

在进入观察角色之前,本人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问题

诊断与解决》一书,通过研讨,并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验,

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

1、常规管理性问题:

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

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

(1)教学组织问题:

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

你们准备好

了吗?

(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

读书声音要怎样

啊?

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

等。

(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喊一

喊角的名字好不好?

2、判断性问题:

他说的对吗?

是不是这样?

会不会读?

3、识记性问题:

哪里有角?

什么角?

十位上的 4 表示?

4、理解性问题: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观点的?

这两个

“4”一样大吗?

为什么?

5、发散性问题?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你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呢?

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

同不同意?

好不好?

是吧?

记住了吗?

整理结果如下:

 

2

问题

教     A

B

C

D

E

F

G

H

合    计

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平均

百分

常规

管理

15

18.5

23

27.1

24

28.2

30

33.7

9

25

5

8.8

21

25.6

11

13.6

17.25

23.2

判断

19

23.5

25

29.4

26

30.6

21

23.6

5

13.9

10

17.5

15

18.3

16

19.8

17.13

23.0

识记

22

27.2

17

20

18

21.2

16

17.9

1

2.8

9

15.8

28

34.1

22

27.2

16.16

22.3

理解

24

29.6

13

15.3

10

11.8

12

13.5

15

41.7

21

36.8

13

15.9

12

14.8

15

20.1

发散

0

0

0

0

3

3.5

4

4.5

5

13.9

9

15.8

3

3.7

4

4.9

7.5

4.7

无关

(低

效、

无效)

1

1.2

7

8.2

4

4.7

6

6.7

1

2.7

3

5.3

2

2.4

12

14.8

4.5

6

合计

81

85

85

89

36

47

82

81

74.5

 

三、结果分析

A、B、C、D 四节为低年级数学,E、F 两节为高年级语文,

G、H 两节为低年级语文。

(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

1、低年级的课堂问题密集度大,且时段(每 10 分钟为 1

时段)分布较均匀,经整理后每个时段约为 20 个问题,这些

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出低年

级课堂的教学特点:

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析表达

 

3

 

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有

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速作出反

应;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

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

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听各方面习

惯,通过问题来激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由此导致

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量地多的结果,

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

2、数学课堂的问题密集度比语文课堂高。

这也符合课程

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藉文本这一平台展开对

话与交流,文本的客体地位相对独立,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

剖和再处理,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学习中吸取知识,

发展思维,长进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分拆成一个个的问题

阶梯,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历程中必然要一次次地走进文本,

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寻找、比照,思考、建构,由此,课堂

上学生有更多的自己阅读的时空,教师提问数量相对要少些。

 

而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

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

终,学生从感知、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释疑、

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标的落实,对

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课

 

4

 

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多

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

1、数据统计表明:

与知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

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

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明确,

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

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

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

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

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

重复、判断,比如:

“你们同意吗?

”“这样是吧?

”。

从中透露

出的信息是我们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

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以学生为

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提

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出老师们

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

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

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

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

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

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

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

 

5

 

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

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

学生认知基础、认知方式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开放教材和

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

另一

方面,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落

实到课堂上,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

“怎样学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发现过程,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自主探究之路,这才是

体现“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老师教学观

念上的化茧为蝶的转变,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从问题开始,

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态度开始,在课堂上多问几个

发散性问题,如“谁有不同的想法、做法?

”“你是怎么理解的?

”“还有别的方法吗?

”“谁有不同的意见?

”“你发现了什么”

等等。

第三,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钱学森之问再次激

起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关注,作为我们这些基础教育的一线

教师,应该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切实担当起这一责

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脚步可以小些,但行动不能没有。

同样可以从问题开始,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6

 

逆向思维开始。

数据统计中的无关性问题包括低效、无效问题,无意义

重复问题三类。

一是很多情况下的“对不对?

”、好不好?

“是吧?

”这类问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同反映出我们的提

问随意性很大,不讲究问题质量的现象。

二是问题过难,超

越了学生的 理解程度,而让学生无法作答;如一年级语文课

堂中“仿佛”什么意思?

三是问题指向歧义,导致学生的回答

偏离目标,如“这两鸟蛋哪儿来的?

”,教师的意思是“小明从

树上取下来”,而学生回答却是“鸟妈妈生出来的”。

四是问题

错误。

投”的右边像个什么?

等。

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

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

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

性是问题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问题信息得以正确传输的前提

条件,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课堂流程得以顺

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希望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

以重视。

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自觉追求教学语言、问题语言的

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基础上再去精雕细琢,让教学

语言绽放出艺术的魅力。

四、思考与建议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

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通过提问,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

 

7

 

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

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开拓课堂深度。

所以我

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

讲究提问技巧。

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

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提问后要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

去思考和组织语言(这个等待时间以 3—5 秒为宜)。

只有先

提问题后叫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这才符

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既可以提高答问的成功率,又可以调动

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2、启发举手,不要指定

课堂提问一定要先启发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不启发学生

举手,只一味指定,答不对,再叫一个,答对了,就不再顾及

其他学生,很难判断学生群体对问题的理解情况,既而产生

教学的盲目性。

如果不叫举手的同学,偏叫不举手的同学,

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之感到尴尬,挫伤自尊心,最

终影响提问的效果。

因此,先鼓励学生举手,让举手的学生

回答,再启发其他没举手的学生补充,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始

终处于活跃状态。

3、普遍提问,因人答问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吸引全体

 

8

 

学生的注意,并且要因人而异;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