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7336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Word下载.docx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感受器

(2)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效应器

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4、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垂体

生长激素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甲状腺激素等

睾丸

雄性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胸腺

胸腺激素

肾上腺

肾上腺素等

5、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含量升高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

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

↓分泌↑分泌

胰岛素胰岛A细胞

血糖含量降低

6、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及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7、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的场所)——第一道防线

免疫系统

8、免疫调节: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第三道防线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第二道防线

9、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死因

发病机理: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10、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

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

11、体液调节的大致过程

1体液免疫

特异性结合

(少数抗原)抗体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绝大数抗原)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

备注:

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

2、抗原:

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

1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病毒效应T细胞

宿主细胞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12、免疫通过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应用主要是:

疫苗、器官移植、检测抗原等。

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向光性的原因: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从而引起向光生长。

2、生长素的产生: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

方向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分布:

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

特点:

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3、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5、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6、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例——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增长率不变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种群增长率变化:

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群落

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靠近热带,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6、生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7、生物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8、群落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裸岩上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范围: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范围:

有大有小,最大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还有蓝藻等光合细菌。

消费者:

主要是各种动物。

能加快物质循环。

分解者:

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起点: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量。

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如建立生态农业。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利用。

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利用。

特点是:

循环利用

过程:

AA是生产者①光合作用

B无机环境②呼吸作用

②①C消费者③呼吸作用

BD分解者④分解作用

③④

CD

6、生态系统中信息

种类:

(1)物理信息:

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

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

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作用:

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农业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8、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