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572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1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试验报告.doc

附录:

学生实验报告表头格式

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

开课实验室:

计算中心4082014年12月11日

年级、专业、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

指导教师

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实验一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程序的基本结构

一、程序流程、源码及仿真结果

启动MATLAB软件,识别出常用的四个窗口――命令窗口(CommandWindow)、历史命令窗口(CommandHistory)、工作空间浏览器(WorkspaceBrowser)。

熟悉Matlab工作环境。

2、上机求解下面的电路问题,脚本文件已经给出。

已知某个RC电路的端电压的表达式为:

区间时,试绘制电压的波形。

提示:

在MATLAB的M文件编辑器中键入以下命令语句,并保存为ex.m:

%%%%%%%%%%%%%%%%%%%%%%%%%%%%%%%%%%%%%

Clear,clc,close

t=0:

0.5:

10;

u=6*exp(-2*t);

plot(t,u);title(‘RC电路的电压响应曲线’);xlabel(‘时间/s’);ylabel(‘电压/v’)

grid

%%%%%%%%%%%%%%%%%%%%%%%%%%%%%%%%%%%%%%%%%%%%%

5、对于如下电路图,已知V,,,,,自己编写程序,画出和的波形(四个周期)。

提示:

写出的向量表达式用于的计算(写出串联段和并联段的阻抗,利用分压公式),写出和的幅值和相角就能写出波形表达式,设定波形的长度(四个周波)和采样频率(两点间隔)后作图。

注意画图时使用标题,横纵坐标及网格线等命令。

3.

%%%%%%%%%%%%%%%%%

clear,clc,close

mUsm=200;%的幅值

aUsm=(pi/180)*(+90);%的相角

Usm=mUsm*exp(j*aUsm);%用于计算

w=100*pi;

r1=22;l=0.05;

r2=33;c=0.0001;

z1=r1+j*w*l;

z2=r2/(j*w*c*r2+1);

Ucm=Usm*z2/(z1+z2);

mUcm=abs(Ucm)%求幅值

aUcm=angle(Ucm)%求相角

T=4*2*pi/w;%用w表示,T表示四个周波

N=100;%画图的点数

dt=T/N;%两点间隔,即采样频率

t=0:

dt:

T;

fork=1:

101%画波形

us(k)=mUsm*cos(w*t(k)+aUsm);

uc(k)=mUcm*cos(w*t(k)+aUcm);

end

plot(t,us,t,uc)%注意区分两条曲线的线型和颜色

gridon

title('')

xlabel('','fontsize',16)%fontsize’,16表示横坐标的字体大小为16

ylabel('')

legend('us','uc')

%%%%%%%%%%%%%%%%%%%%%%%%%%%%%%%%%%%%%%

一、讨论

1、MATLAB软件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答:

Matlab是一个高级的矩阵/阵列语言,它包含控制语句、函数、数据结构、输入和输出和面向对象编程特点。

用户可以在命令窗口中将输入语句与执行命令同步,也可以先编写好一个较大的复杂的应用程(M文件)后再一起运行。

特点:

1.编程效率高,2.用户使用方便,3.扩充能力强,交互性好,4.移植性和开放性很好,5.语句简单,内涵丰富,6.高效方便的矩阵和数组运算,7.方便的绘图功能。

3.如何获得命令或函数的帮助文档?

答:

MATLAB的各个函数,不管是内建函数、M文件函数、还是MEX文件函数等,一般它们都有M文件的使用帮助和函数功能说明,各个工具箱通常情况下也具有一个与工具箱名相间的M文件用来说明工具箱的构成内容等,在MATLAB命令窗口中,可以通过指令来获取这些纯文本的帮助信息。

通常能够起到帮助作用,获取帮助信息的指令有help、lookfor、which、doc、get、type等。

实验二 电力系统计算中常用的数值算法及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1、用因子表法求解电路方程中的节点电压;

A=[1/10+1/15-1/10-1/15-1

-1/101/10+1/50+1/30-1/500

-1/15-1/501/15+1/50+1/300

1000];

B=[00010];

[n,m]=size(A);

fori=1:

n

A(i,i)=1/A(i,i);

forj=i+1:

n

A(i,j)=A(i,j)*A(i,i);

end

fork=i+1:

n

forj=i+1:

n

A(k,j)=A(k,j)-A(k,i)*A(i,j);

end

end

end

disp('矩阵A的因子表为:

');

disp(A)

fori=1:

n

B(i)=B(i)*A(i,i);

forj=i+1:

n

B(j)=B(j)-A(j,i)*B(i);

end

end

fori=n-1:

-1:

1

forj=i+1:

-1:

2

B(j-1)=B(j-1)-A(j-1,i+1)*B(i+1);

end

end

disp('在因子表的基础上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为:

x=');

disp(B)

2、将图2.1中的电压源分别改为2V、4V、6V、8V时,用因子表进行求解,体会该算法带来的益处;

①电压源改为2V

②电压源改为4V

③电压源改为6V

④电压源改为8V

3、上机验证课本例17.6-17.7的计算结果;

①例17.6

②例17.7

4、设计系统变更时修改导纳矩阵的函数(参考课本P.323),并调试通过,给出导纳矩阵修正函数的调用规则及其主要的实现代码。

%n=input('请输入节点数:

n=');

%nl=input('请输入支路数:

nl=');

%B=input('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

B=');

%X=input('请输入由节点号及其对地阻抗形成的矩阵:

X=');

n=4;nl=4;B=[120.08+0.4i010;230.1+0.4i010;

340.3i010;130.12+0.5i010];

X=[10;20;30;40]

Y=zeros(n);

fori=1:

n

ifX(i,2)~=0;

p=X(i,1);

Y(p,p)=1./X(i,2);

end

end

fori=1:

nl

ifB(i,6)==0

p=B(i,1);q=B(i,2);

else

p=B(i,2);q=B(i,1);

end

Y(p,q)=Y(p,q)-1./(B(i,3)*B(i,5));

Y(q,p)=Y(p,q);

Y(q,q)=Y(q,q)+1./(B(i,3)*B(i,5)^2)+B(i,4)./2;

Y(p,p)=Y(p,p)+1./B(i,3)+B(i,4)./2;

end

disp('导纳矩阵Y=:

');

disp(Y)

B1=input('请输入追加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

B1=');

%B1=[340.3i01.20];

%B1=[120.3i010];

%B1=[140.3i010];

%B1=[350.3i010];

z=B1(3);

%ifB1(6)==0

%p=B1

(1);q=B1

(2);

%else

%p=B1

(2);q=B1

(1);

%end

p=B1

(1);q=B1

(2);

ifB1(6)==1

B1(5)=1/(B1(5));

end

ifB1

(2)>n

Y(p,p)=Y(p,p)+1/z;Y(p,q)=-1/z;Y(q,p)=-1/z;Y(q,q)=(1/z)+B1(4);

end

ifY(p,q)==0

Y(p,p)=Y(p,p)+1/z;Y(q,q)=Y(q,q)+1/z;Y(p,q)=-1/z;Y(q,p)=-1/z;

end

ifY(p,q)~=0&&B1

(2)<=n

fori=1:

nl

ifB(i,1)==B1

(1)&&B(i,2)==B1

(2)

ifB(i,5)==B1(5)

Y(p,p)=Y(p,p)+1/z;Y(q,q)=Y(q,q)+1/z;

Y(p,q)=Y(p,q)-1/z;Y(q,p)=Y(q,p)-1/z;

else

K1=B1(5);K=B(i,5);

Y(p,p)=Y(p,p)+(K1^2-K^2)*(1/z);Y(q,q)=Y(q,q);Y(p,q)=Y(p,q)-(K1-K)*(1/z);Y(q,p)=Y(q,p)-(K1-K)*(1/z);

end

end

end

end

ifB1

(2)<=n

n=n;

Y1=zeros(n);

fori=1:

n

forj=1:

n

Y1(i,j)=Y(i,j);

end

end

end

ifB1

(2)>n

n=n+1;

Y1=zeros(n);

fori=1:

n

forj=1:

n

Y1(i,j)=Y(i,j);

end

end

end

d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