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34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3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节 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

第二节 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目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难点:

分析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1 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

(1)原因:

北魏前期吏治腐败,贪污现象严重。

(2)内容:

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

(3)影响: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时间

冯太后采纳汉族谋臣的建议,于485年颁布均田令

内容

①荒地和私有土地都归入分配之列

②凡有户籍的居民,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土地不能买卖

③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①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为北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3.实行三长制

(1)目的:

为了遏制豪族隐匿户口,增加小农数量。

(2)作用:

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

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度点拨] 冯太后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2 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条件差。

②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保守势力强大,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2)过程:

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设计迁都。

(3)意义

①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②有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迁都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材整理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前

(1)推行汉制:

进行官制和礼制改革。

(2)继续推行均田制。

(3)改革传统的官员考核办法。

2.迁都后

(1)重点:

改革鲜卑原有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制。

(2)内容

改服饰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30岁以下的官员不得讲鲜卑语

改汉姓

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改籍贯

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

建立门阀制度

参照魏晋的门第制度,为鲜卑贵族划分门第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3)意义: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孝文帝前期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探究点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

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动不小。

动而无成,何以示后?

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

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注意省略号在史料一中的作用,抓住其前后的信息。

史料二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注意“盛乐”“平城”“洛阳”等关键词。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

【提示】 事件:

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策略:

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

(2)根据史料二,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过程:

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

不断南迁。

原因:

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史论拓展】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

(3)为了避开来自北方柔然族的侵扰。

(4)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

(5)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鲜卑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意义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规范解答】 第

(1)问,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结。

(2)问,根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来进行总结。

【答案】 

(1)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1.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

这一举措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

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C.新的租调制D.设立三长制

【解析】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答案】 B

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①②③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④是重要的汉化政策,和题干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故选C项。

【答案】 C

3.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4.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 孝文帝的做法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元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

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解析】 第

(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2)问,先概括材料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全面性与客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中心内容:

推广汉话(汉化政策)。

策略:

按年龄逐步推行;严格惩罚故意违反者。

(2)观点:

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

理解:

该观点是片面的。

“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 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D

2.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该制度(  )

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

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

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

【解析】 三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项;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排除B项;该制度使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松统治,排除D项。

【答案】 C

3.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的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北魏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是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 C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推行均田制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解析】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

北魏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而平城地处塞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A

5.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