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57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病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习题题解

1.植物病害的定义是什么?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

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

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原。

2.植物病害的症状分哪些类型?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变色(discoluration)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

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

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

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

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

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

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

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

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

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dampingoff)和立估。

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canker),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3)腐烂(rot)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

腐烂与坏死有时是很难区别的。

—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4)萎蔫(wilt)植物的萎蔫有各种原因。

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使根部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致使地上部枝叶表现萎垂。

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

凋萎如果只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早晚仍能恢复的称为暂时性萎蔫,出现后不能恢复的称为永久性萎蔫。

萎蔫的程度和类型亦有区别,有青枯、枯萎、黄萎等不同。

5)畸形(malformation)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

增生(hyperplasia)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如马铃薯的癌肿、桃根癌病等;细小的不定芽或不定根的大量萌发生成为丛枝或发根也是增生的结果。

增大(hypertrophy)是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线虫在根部取食时,在线虫头部周围的细胞因受线虫分泌毒素的影响,刺激增大而形成巨形细胞,外表略呈瘤状凸起。

稻苗受恶苗病菌侵染后,叶部细胞延长而瘦小但细胞数并无增加,成为黄叶高脚苗。

第三种是细胞或组织的减生(hypolasia),病部细胞分裂受阻,生长发育亦减慢,造成植株的矮缩、矮化、小叶、小果等症状。

矮缩(dwarf)是由于茎秆或叶柄的发育受阻,叶片卷缩,如水稻矮缩病;矮化(stunt)是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器官受害程度相减少比例相仿,放出现矮化,如玉米矮化病等。

第四种是变态或变形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如花变叶(phyllody)、叶变花、扁枝和蕨叶(fernleaf)等。

3.植物病害的病原有那些?

概括地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原。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

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4.如何理解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原物中,如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病毒和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的活体营养型。

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的,但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有所不同。

寄生能力很弱的接近于腐生物,寄生能力很强的则接近于专性寄生物。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寄生物从寄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起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但是,一种病原物的致病性并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来说明它,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病原物的产物以及植物对这些产物的反应,都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

一般来说,寄生物就是病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和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都是寄生物,但并不是病原物。

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义词,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专性寄生的锈菌的致病性并不比非专性寄生的强。

如引起腐烂病的病原物大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的寄生性虽弱,但是它们的破坏作用却很大。

抗病性是植物抵抗病害的特性。

植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变化着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对一些不良条件产生了忍耐性和抵抗性,这种适应、忍耐和抵抗性有时统称为抗逆性。

无论是对非侵染性病害或是侵染性病害,植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可称为广

义的抗病性。

有人把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忍耐性或抗逆性,如对低温、霜冻、烟害的抗性,把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狭义的抗病性,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瘟性等。

5.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如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既可知道发病的原因,又可知道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的对策等。

根据这一原则,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6.植物病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危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有关植物病理学的近代史,大致是从1845年开始的,至今仅150年左右,德巴利(DeBary)是病原学说的创始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1845年爱尔兰饥谨发生后,大家对马铃薯为何会死亡不了解,他花了5年时间研究,于1861年证实是由于一种疫病菌侵染所致。

他还提出黑粉病和霜霉病是真菌侵染的结果,

7.爱尔兰饥谨、孟加拉灾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不乏因缺粮而出现饥荒的教训。

历史上最有名的是1845—1846年的爱尔兰饥馑(Irishfamine),由于爱尔兰岛上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发生了严重的疫病而绝产,饿死了几十万人,迫使150万人逃荒而移居到美国。

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

1942—1943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Bengalfamine)亦非常严重,在1942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侵害而失收,到1943年有200多万人被饿死。

植物病原学第二章习题题解

8.什么是真菌?

大多数真菌的个体很小,通常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广,种类很多,已描述的约10万个种,在淡水、海水、土壤以及地面的各种物体上都有真菌存在。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

(1)为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少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不具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的三种。

大多数真菌是腐生的,生活在死的有机体上。

寄生的真菌,主要寄生在植物上,植物病原真菌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植物并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已记载有8000种以上。

植物病害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数量最多,是第一大植物病原物。

作物上常见的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9.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

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丝状体。

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作菌丝(hypha),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作菌丝体(mycelium)。

菌丝呈管状,有固定的细胞壁,大多无色透明。

不同的真菌苗丝粗细差异很大,多数直径在5—6µm之间。

大多数真菌的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许多长圆筒形的小细胞,这种有隔膜的菌丝称作有隔菌丝,如高等真菌的菌丝。

有隔菌丝的隔膜上有孔洞,细胞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通过隔膜的孔洞进入相邻的细胞。

有些真菌的菌丝无横隔膜,称作无隔菌丝,如低等真菌的菌丝,整个菌丝体为一无隔多核的细胞。

10.真菌是如何繁殖的?

真菌的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

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

真菌无性繁殖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

繁殖过程中没有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的无性繁殖体在脱离母体后,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萌发形成新的个体。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多数真菌都具有性生殖阶段。

真菌进行有性生殖时,营养体上分化出性器官或性细胞,有性生殖就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结合完成的。

真菌的性器官又称配子囊,性细胞称为配子。

11.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各有哪些类型?

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孢子统称无性孢子,可分为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5种类型。

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常见的如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子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