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702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6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docx

新闻采访第1讲新闻采访概论汇总

第一讲新闻采访概论(绪论)

教学目的:

1、理解新闻采访的涵义和基本要素;2、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3、了解新闻采访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4、掌握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新闻采访的涵义和基本要素;2、理解新闻专业理念。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过程

回顾近期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讨论新闻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导入

第一章新闻采访概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报纸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它是由information(信息)加atmosphere(大气层)合成的“inforsphere”。

信息+大气层=信息环境(信息空气),这也就是说:

一个现代人离开了信息就像离开了大气层一样不能生活。

世界需要新闻,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

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世界上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从宏观上看,比如美国的911及以后引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世界金融危机等等,都直接与各国的利益挂钩(军备竞赛、石油行情、经济政策等)。

从微观上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时刻都离不开新闻信息(房价、菜价出行安全)。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越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泉,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网络,新闻媒体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满足着大众的、不断增长着的需求欲望。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工序,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整个新闻工作便无从着手,新闻的一切特点便无从体现,新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于是就有了我们常见的穿梭于大街小巷、出没于硝烟战火以及各种会议上的专门进行的新闻采访。

那么什么是新闻采访?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这门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新闻采访与新闻采访学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活动向上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史官收集、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内外大事,就有点类似现代的新闻采访活动。

在中国,采访所进行的收集寻访活动最早可以推至《诗经》的采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当中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

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诗经》素材的采集与现代所说的采访已经很接近,它是由专人在全国各地寻访收集而来的,俗称“采风”。

将“采”和“访”两字放在一起,组成“采访”一词,在中国出现较晚,但是比“新闻”一词的出现还是要早。

据《辞海》记载,“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中: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干宝在序的前面说,他的故事是从前人的典籍中整理出来的,而典籍所载,难保百分之百的真实可信。

他接着说:

现在他著《搜神记》,难免有谬误之处,这谬误假如是出于前人的(设有承于前载者),那不怪他(则非余之罪也);假如谬误出于他自己搜集近世的故事(若使采访近世之事),哪他愿意在受人讥谤时和前人分开界限,(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牵涉到这部作品(及其著述),可以说明神道是公平的(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

——大意如此。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伴随着报业的兴起,真正的新闻采访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近代以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为新闻采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新闻采访的效率,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

关于新闻采访定义,国内外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曾有过不同的解释,如:

“为搜集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访问、录音、录像等活动。

”(《辞海》)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

”(甘惜分《新闻大辞典》)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刘建明的《宣传舆论学大词典》)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活动。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复旦大学刘海贵、尹德刚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相关知情人士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浙江大学沈爱国教授《新闻采访学》)

西方新闻学者则更强调采访的过程和采访的双向交流功能,例如:

“采访是一种人际的交往,是被采访者与采访者之间面对面的一种思想和个性的交流。

”(美国的沃伦·K·艾吉、菲利普·H·奥尔特、埃德温·艾默里:

《实用新闻学基础》)

“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已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肯·梅茨勒教授在《创造性的采访》)

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采访的内涵作了揭示,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我们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新闻采访的定义表述为: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

如果记者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那就不可以称其为新闻采访。

因为在一些情况下,为新闻报道而进行调查研究的人并不都是记者。

例如,某一单位或团体需要对某项新闻活动作新闻报道,由一位“发言人”出面,举行记者招待会。

在记者招待会之前,这位“发言人”对一些事实所做的调查研究就不是新闻采访。

2、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

有主体的存在,就有客体的存在。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相对于记者这一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新闻事实。

为了能够全面、真实地认识新闻事实,就要对在这一新闻事实中出现的人和物,以及与这一新闻事实有关的人和物进行采访。

这些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都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客体。

3、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

记者要采集新闻事实,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也只有向社会作调查,有些事实真相还需要作相当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同时,采访又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

4、新闻采访有着明显的目的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并把它报道出去。

这是体现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之间区别的关键性因素。

5、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记者可以自己去现场观察感受,也可以自己潜心研究材料,进行思考,但是更多的还是通过与知情者、目击者、当事人的交谈来获得新闻事实的。

一个成功的记者,同时也一定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二)新闻采访的基本要素

1、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采访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采访活动是新闻工作者代表公众的利益所进行的公开的,经常性的活动。

所谓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受过系统新闻教育和新闻培训的,经过新闻的准入制度的专业人员,他们了解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了解新闻报道的规律,掌握了采访、写作、编辑的专业技能,这些人进行的采访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访。

2、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这是采访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的地方。

这个目的有四层意思:

(1)采访得到的材料是为了广泛传播。

我们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广泛的进行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考虑一个事实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影响,要注意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

(例如:

有些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揭露所谓的“阴暗面”,“媚俗化”现象比较明显。

湖北某法制报的一些报道:

《铁血哥们血染金钱梦》、《刑场,那鲜为人知的故事》、《持抢逼婚的警官》、《一个功臣的蜕变》、《岂容色狼疯狂》、《怒断情郎》、《血腥的“家法”》,七条无一不涉及凶杀暴力的内容。

版位过重,有的甚至放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的凶杀案类型多,如父杀子,妻杀夫,夫刃妻等;渲染的场面作案的手段多,如碎尸荒野、血溅河边、喋血街头,捶死床上等。

对凶杀暴力过多过量报道会让人产生社会缺乏阳光和安全感,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对抗社会的消极情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采访的目标是大众。

新闻报道不仅仅要面向领导和专家,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数量众多的社会公众,这个社会公众包括各个社会阶层、各种年龄、各种心理的人,这就使得我们传播者的任务变得十分艰巨)

(3)采访的选题应该是大众关心的问题。

(社会热点、热门话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可以为受众释疑、排难、解忧的,体现群众意见、愿望、要求和呼声的内容。

(4)采访的材料必须通俗易懂。

采访的目的既然是面向大众传播,那么就要考虑使用大众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来进行传播,这就牵涉到怎么传播的问题,牵涉到用什么样的材料去表达大众关心的热点的问题。

比如说,要刻意收集丰富的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加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要刻意收集现场的新闻素材,加深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感受,才能做到有效传播。

3、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内容:

收集材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在收集材料、认识事物方面类似于其他各种调查研究活动,即记者通过收集新发生的事实材料,来认识事实真相并对事实进行新闻评价。

但是,记者还有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采访内容——发掘报道的素材。

药价追踪(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冯瑛冰  崔军强  胡晓梦

    谁也不能保证不生病,谁也不能保证不吃药。

可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成了堵在老百姓胸口的一块心病。

    一次求医买药的经历,使记者有机会透过一种普通眼药水的价格,发现了药价窜高的一个侧面。

    不同地方不同价

    最近的一天,因为眼睛轻微不适,记者前往北京市方庄第一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结膜炎。

她说:

“这是小毛病,用点眼药水就行了。

    她在处方上开出的,是江西萍乡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眼药水。

这家社区医院划价每支15.7元。

    记者随后来到与方庄第一医院相距百米的方庄购物中心,看到药品专柜上一模一样的滴眼液售价仅为6.6元。

两个价格相差2.3倍。

    几天后,记者又来到堪称国内最高规格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放心的药价。

几经打听,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病还是那个病,但这种滴眼液又派生出一个新售价——每支12元。

    出厂价最多每支3.8元

    一种药品到患者手中,一般有两个途径:

药店零售或医院开药。

这两种途径各有多重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既存在国家规定的正常差率,也存在一些非正常的折扣和回扣。

    主要用于结膜炎、角膜溃疡、沙眼等眼疾的“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也不例外。

    按照环丙沙星滴眼液中的使用说明书,记者按图索骥拨通了江西萍乡制药厂的电话。

接通电话后,记者问:

如果想经销这种眼药水,按什么价格拿到货?

这个厂销售科彭科长报出了出厂价:

“一次进货一箱以上,每支价格3.8元。

    记者问:

“如果多进货,这个价格还有商量余地吗?

    彭科长回答:

“可以,但是优惠不了多少,顶多也就几毛钱。

    记者几经辗转与这个厂负责北京市场的业务员取得了联系。

这位业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