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6838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1

1.1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1

1.2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4

1.3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6

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8

2.1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8

2.2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10

2.3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12

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13

3.1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13

3.2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14

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16

4.1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16

4.2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18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

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

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

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除了最广泛的战争题材,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的作品。

这些女性作品,虽然继承了五四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认识,同时也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从单一的“逃出家门”到在“走入社会”并争取家庭地位,在心灵和灵魂上寻找解脱。

但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下民主主义思想。

女性解放运动或者也多是从战时社会动员和战后文化重建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自然非有民主的内容不可”①而存在着。

1.1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与“五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解放区政府十分注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女性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赵树理《孟祥英翻身》、《小二黑结婚》,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暑假中》,孔厥的《苦人儿》以及孙犁的“荷花淀派”小说等。

本文将着重通过赵树理1945年创作的《孟祥英翻身》来分析当时解放区的女性形象。

40年代以来,赵树理相继创作了《孟祥英翻身)》、《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问题小说,通过“恶婆婆”与“好媳妇”两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农村家庭关系的调整,进而反映社会革命的成果。

在当时民族解放、民主斗争作为中心话题的社会环境下,在作家阶级意识和政治色彩充斥的创作环境下,赵树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实际上也是反映了解放区对新时代女性的认识和文化界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看,解放区女性形象具有以下特征。

一,出身贫苦性,农村女性形象为主。

由于当时解放区多出于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所以女性的地位和话语权更加的弱小。

她们不仅精神生活贫乏,物质生活同样困苦。

生活空间相对也更加的狭小,无论是《孟祥英翻身》里的孟祥英还是孔厥《苦人儿》中的贵女儿都生活在“无法反抗的贫苦”之中。

二,生活封闭,自我意识淡薄。

很多女性都是男性或者家庭的附属品,几乎没有自我意识,反抗意识更为缺乏,除了家庭,社会生活对她们几乎是完全封闭的。

三,政治进步性掩盖女性自主意识。

作为“被解放”的女性,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同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民主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多是宣扬女性对封建制度残余的斗争和在新政权、新思想领导下女性的进步,走出家庭,参与公共事物。

并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强化这一标准与女性解放的联系。

四,女性意识阶级化、强权化。

无论是通过专政政权取得与封建家长制斗争的胜利,还是女性走向革命主义道路的“被解放”,都是在政治目标的引导下,是政治强权的结果。

尤其是以“婆媳之争”为代表的女性斗争。

从某意义上说,或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婆媳冲突中的女性斗争既是女性对封建家长制度的一种控诉,也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但当她们怀着强烈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批判倾向,纷纷把矛头指向婆婆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注意到作为父权文化代言人的“婆婆”本身也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被异化了的形象。

五,女性形象“典型”却“不代表”。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广大解放区女性部分的真实写照,但同时也千万女性中的特例。

她们在接收政治引导后,都在社会事物或者物质生产中发挥了不弱于男性的价值,也充满了劳动的喜悦。

但更多的是作为“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女性的自我意识。

最为关键的是,她们的形象并不是千万农村女性的“代表性”状态。

从当时政府的一些文件和会议精神看,解放区女性在某些方面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优越。

1940年三八节毛主席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现在有些地方,不准妇女开大会,不准妇女讲话,不准妇女讲自由平等,不准妇女办事,这是不对的。

我们现在要妇女开会,要讲话,要办事,妇女要自由平等。

”②

直到1944年,在11月22日报载联防司令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肖向荣在边区文教会上总结文教工作时说:

“为了合乎部队实际,避免起反作用,女角色在戏剧中应提起注意。

”③

六,集体意志突出于个人意志。

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宣传能力,人们在思想和言行上高度一致,一切政治目标为最终目标,政治话语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突出阶级斗争”,这一切使得女性的从属性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

人的意志已经异化,女性解放意识只能停留在阶级斗争层面。

所以总体而言,四十年代解放区女性形象的的战士意识、政治意识大大强于女性意识。

1.2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在抗战时期“三分天下”中,“国统区所占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而且有不同的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

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同样指向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的时代背景要求每一个都在用严肃和严峻到沉重的视角思考生活。

在这其中,女性文学形象也同样是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于逢《乡下姑娘》和柳青的《喜事》等。

其中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以其大胆的艺术构思和特异的人物心理在当时影响剧烈。

其蕴含的意义和艺术内涵远远超过了当时诸多同时期女性题材文章。

该文通过几个人物的生活揭示了当时底层民众的几个异化了的病态形象,并以极端的冲突完成人物塑造。

虽然看起来不具有普遍性,但实际上,这种疯狂的病态正是当时民众的某些内在压抑。

“不是无赖的男人对人世的过度憎恨和不是妓女的女人对爱情的过度追求,它们所编织出来的十分紧张的命运,便是路翎拿《饥饿的郭素娥》给现代文学史崭新地树立的贡献。

”⑤

而于逢的《乡下姑娘》则更加冷静的思考在救亡中的启蒙,尤其是自我启蒙。

书中批判了封建传统,也更加注意到了革命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随之带来的影响。

钱里群先生在论述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冲突的时候,以《乡下姑娘》举例说到:

“写的是由于抗日战争军队路过边远山区,军队走了,它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影响却没有消失。

它闯进了一个农妇古老而平静的生活中,引起她感情的波动,她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大变化,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道……”。

⑥而笔者认为,虽然作者无法在《乡下姑娘》中给出更多的答案,但在当时普遍宣传英雄主义的抗战救亡的作品中还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那么这个时期国统区女性形象主要有那些特征?

一,女性形象和叙事具有独立性。

国统区40年代的抗日时期,对抗战文化持一种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尤其是对文学作品并不像解放区有一种政府绝对的控制,因此文学流派和思潮比较活跃,也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在《饥饿的郭素娥》这一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

国统区作家因为多在城市,且本身也能够更多的接触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所以在描写上能够更加细致的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描写,并能够认识到人的本质和心理因素在人物发展中的影响。

三,女性生存空间更加的广阔。

除了农村题材,国统区的女性人物具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人物的背景也更加的复杂,敢于主动追求生活,即便在最底层也拥有“流动”的潜意识和行动。

四,女性形象更加的丰富和多变。

既有《饥饿的郭素娥》这样难以想象的特异化的描述和对“性心理”压制时代背景的探索,也有于逢《乡下姑娘》那种民族战争中女性觉醒的思考,还有知识分子女性或者城市女性的描述等。

五,艺术思考更加深刻。

没有了绝对的政治目的性,作品的艺术性也就随着重要起来。

其中对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就随之多了起来。

正如《饥饿的郭素娥》中,路翎虽然遵从了胡风提出的主管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思想。

更加真实和切近的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灵魂。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质往往被社会的表象所掩盖着,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人性与兽性常常互相混合,因此,路翎既歌颂人的"

原始的强力"

又着力挖掘人的落后的奴性,从人们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看到精神力量的闪光

1.3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郁凝重,间或夹杂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那么解放区在创作的基调则是明朗、朴素.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⑦

对于解放区与国统区女性形象的一些共性和区别,我们具体总结如下:

一,解放区女性形象从属于政权,国统区女性形象则更加多元化

解放区文学既是因为政治而兴起,又因为政治而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与统一性。

因为其女性形象既具有代表性又缺乏一定的真实的生命力。

对女性形象大多停留在了“政权”要求之中。

而国统区除了受到解放区政治文学动态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接受西方文学思想,同时又受到国民政府的舆论影响,加上本身作者的复杂视角,所以女性形象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元化。

同时,这也是由于国统区受众大多是城市小市民和知识分子所造成。

二,解放区女性更多统一于群体意识,国统区女性形象更偏重于个性思考和解放

解放区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强有力的宣传能力,这有利于当时的政权的稳固和抗战,但是也造成了女性形象个性某种程度的丧失。

国统区文学创作由于更多了接受了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所以对女性形象除了现实的背景之外,能够更多的偏重于个性的思考和解放。

从这两部作品来看,《孟祥英》正是将打破封建社会伦理家长制度与当时政治社会生活所结合,既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当时解放区的普遍认识。

《郭素娥》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描述和广大女性及至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女性精神扭曲下极端异化释放的一种描述。

三,解放区女性形象多追求物质价值与社会地位,国统区女性形象更多偏向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

乡下女性人物的追求更多的从现实角度出发,他们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更加迫切的追求物质独立,更容易满足于男权社会赋予的职责。

所以对女性自身解放的期望与设想“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⑧,“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正有用,人是在艰苦中生长。

”⑨

而国统区的文学虽然具备和解放区同样的战争背景,但因为大多集中在城市,而且作家也多为知识分子出身,更多的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所以能够更多的从精神层面关注女性形象和自我意识,即便是对最底层女性的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