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6373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723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合理的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问题

3.生态城市化

(1)目的

(2)目标

释疑教材

[教材P31思考]

(1)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表现

理由

说明

城市数目增多

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原有的3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3个大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变化

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教材P34活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25%~30%以下,低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教材P35活动]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教材P37活动]

1.1995~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20%,年增长率为2%,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24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

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

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

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

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教材P38活动]

a模式:

优点是可以净化郊区与城市间流动的空气。

缺点是无法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

优点是在a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作用有限。

c模式:

优点是在b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成网状分布,进一步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变得通畅,有利于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

缺点是使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利用率降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过于理想化。

改进意见:

一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才能达到自身调节的需要。

在布局园林绿地系统时,应强调生态平衡的主导作用,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并注意与城市功能分区协调,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以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学用结合

———————情景导入先思考———————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应用体验不可少———————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3~4题。

国家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

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

交通事故频发;

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

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

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

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

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

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

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

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

内城经济衰退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