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5838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1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诊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诊改工作要依据“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同时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量化不同层面、维度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2.完备性和恰当性相结合原则

诊断与改进指标休系全面地反映学校办学状态,在选择、确立指标以及构建指标体系时,对办学状态的有关要素进行全面考察,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与此同时,指标选择数量恰当,能准确地反映办学状态的本质特征。

3.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校改进目标定位高低适中。

避免定位过低,失去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

防止目标过高,不具备可行性。

4.阶段性和持续性相结合原则

诊断与改进一方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工作,另一方面要成为一切工作的组成环节,并成为工作新常态。

四、基本思路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ISO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聚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对国家发展战略、省情、校情分析,制订学校“十三五”规划,以规划为总目标,制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工作、资源保障与后勤服务等领域的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各层面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以各层面标准与制度体系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开展自我诊改,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质量保证机制,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体系建设

(一)总体构架

以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五个层面为质量主体,以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为工作主线,以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对每个层面的规划目标、质量标准、制度机制、诊断指标进行系统性建设,形成全要素、网络化、覆盖联动的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保证学校在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绩效、教学内涵等方面实现常态化质量保证和自主诊断、改进循环提升的发展态势,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具体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如图l示。

图l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架构图

(二)组织体系建设

1.建立四级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明确各层面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建立学校、二级学院(部)、专业、课程四级质量保证组织,在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级贵任部门做好质量管控,保证人人权责到位、部门分工协作、主体动力内生。

(1)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

建立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二级学院(部)、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对学校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总体规划,考核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对诊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决策,质量保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质量管理处,根据办学实际制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统筹推进各单位各层面开展自主诊改工作。

(2)二级学院及处室质量保证组。

二级学院(部)、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质量保证工作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质量管控。

二级学院(部)质量保证组负责审定专业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撰写院(部)年度质量报告。

处室质量保证组负责审定管理服务质量目标与标准,保证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质量。

(3)专业质量保证组。

各专业成立专业质量保证组,在二级学院(部)规划指引下,负责制定本专业发展质量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质量标准、专业建设方案;

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

专业建设团队保证本专业建设质量,撰写专业建设质量报告。

(4)课程质量保证组。

成立课程质量保证组,在专业建设目标指引下,负责制定课程发展质量目标、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建设方案;

开展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测评。

课程建设团队保证课程建设质量,撰写课程建设质量报告。

2.明确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纵中的归属

依据学校战略,对应纵向五系统职能,按上级机构设置相关规定,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调整部门设置,明确部门职责,确定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如图2示。

图2学校诊改组织体系

(三)规划体系建设

完善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总体目标、建设路径和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修订和完善“十三五”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工作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智能校园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科研与社会服务规划、继续教育与培训规划等十个专项规划,形成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体系。

二级学院依据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十个专项规划,制定二级学院发展规划,包括专业规划、课程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等,形成l+lO+N的规划体系,如图3示。

图3“十三五”规划体系示意图

(四)目标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将学校发展目标层层传递,确定各专项规划目标、二级学院发展目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如图4示。

图4目标体系示意图

1.各二级学院(部)依据学校目标体系的各项目标制订二级学院发展目标,各专业确定本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等建设目标,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

2.各职能部门围绕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等目标的实现,制订部门工作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并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

3.教职工依据学校和所在专业的发展目标,制订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4.学生根据个人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制订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书,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五)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诊改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因素入手,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横向五个层面的标准体系,形成标准链,充分发挥引导导向作用。

五大纵向系统目标任务能否顺利达成,取决于五大横向层面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否科学有效。

只有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才能充分激发教学、管理、服务各个层面质量主体自我自主质量保证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质量改进螺旋有效运行。

1.建立学校层面质量标准体系。

在厘清各部门工作职贵,优化岗位设置,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五个系统功能,在办学经费、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智能校园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合作、招生与就业、后勤保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系统中的职责和工作标准。

建立各类服务标准,并依托智能校园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剩评和考核。

2.建立和完善专业和课程质量标准。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中明确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专业开发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动态调整标准、课程标准、资源标准等。

3.建立教师发展质量标准。

以学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为依据,建立学校教学名师标准、专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专业带头人标准、骨于教师标准等。

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人发展等要素,按照学习目标、职业目标、素质目标、个人发展目标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学生发展标准。

(六)制度体系建设

1.学校层面按照纵向五系统,梳理人事、财务、教学、学生、后勤、科研、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组织保障、招生就业、监督控制等方面制度,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完成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形成内控机制。

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绩效管理内控制度(程序、指标)、年度质量报告制度、院系二级管理制度(明确二级管理院、系职责权限范围与工作分工)等规章制度。

2.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分析与反馈制度,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

(1)专业层面。

制定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运行管理、专业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考核等方面制度。

(2)课程层面。

制定课程设置与调整制度、课程建设运行管理、课堂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考核等方面制度。

(3)教师层面。

制定教师培养、教师两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制度。

(4)学生层面。

制定学生两级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监控、学生管理质量考核等方面制度。

(七)数据平台建设

分析现有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功能,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以学校智能校园建设为契机,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制定平台建设的人、财、物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信息平台管理工作制度,制定数据采集实时、准确、完整的保障措施,建立用户定期数据分析制度和内部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1.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将学校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质量诊改平台、学工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综合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等联合,建立学校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解决信息孤岛,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建设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3.建立校园网上事务大厅、绩效考核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监测预警等面向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将学校各项工作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

4.建设智能化的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建立学生日常考勤、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反馈等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

5.建立平台运行保证措施。

制定数据平台工作制度、数据填报制度,明确各层级管理数据管理与采集人员的职责,建立数据采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数据的即时采集。

6.建立定期数据分析研究和发布制度。

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为开展教学工作诊断提供数据支撑。

7.发挥平台分析汇总功能,及时反映学校现状。

通过数据平台及时反映学校基本信息、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院校领导、实践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信息化资源、固定资产、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学生就业信息、案例分析等,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8.发挥平台管理功能,引导学校建立可靠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到位。

学校可随时将当前最新的数据输入平台,实现校内各部门之间以及院校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加信息化和科学化,促进我校智能校园建设。

9.深度挖掘、分析平台数据,支持决策。

进行数据分析,完善数据有序化、系统化、逻辑化及结构化过程,实现平台数据自动汇集、综合分析、错误提示、过程预警、全方位多角度比较等,在海量明细数据基础之上自动生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数据,为学校重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八)质量文化建设

l、培育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

构建“5582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每一个员工在体系中承担的责任和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