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536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e(含答案).doc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苏教版国标本)

(卷面总分:

120分;测试时间:

1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依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

(2分)

①(bènɡ)发②(ɡōu)火

③和(xù)④萧(sè)

2、给词语中加点字写出拼音:

(3分)

①机杼()②称职()③假寐()

④卷帙()⑤瀚海()⑥佞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里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在括号内订正:

(3分)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地固。

()

②皇帝心里想:

“我们也没有看见!

这可害人听闻了……”。

()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契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意思选择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3分)

长久地坚持下去。

①这个成语是: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一劳永逸)。

②造句:

5、默写:

(5分)

①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八则》)

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请根据语境进行修改。

(2分)

小李是位很大方的同学,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就肆无忌惮地跟我谈心。

不过,他有时也很顽固,不肯虚心接受朋友的正确意见。

改正:

7、某一天,你的同桌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了难题不会做,想拿你的作业本“参考”一下。

此时你该如何婉转拒绝他的要求呢?

请把你要对他说的话写在下面:

(60个字以内)(5分)

第二部分阅读(共57分)

(一)阅读《梵天寺木塔》一文,完成8—11题。

(计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方两三级,()②患其塔动。

()

③但逐层布板讫。

()④人皆伏其精练。

()

9、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各句话的意思。

(4分)

①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②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于”字,在意思上与例句中加点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1、文中写匠师“密使其妻”,又对喻皓之妻“贻以金钗”,这位匠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表现出这位匠师怎样的心态?

(3分)

简答:

(二)阅读《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文,完成12—15题。

(计16分)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有一个贤明的而受人爱戴的国王。

但是,他的年纪已很大了,而且年迈的国王没有一个孩子。

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

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吩咐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

“如果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真奇怪!

”雄日有些纳闷。

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

“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

”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

“你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

无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王子。

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

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问道:

“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雄日抽咽着,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摘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

“这就是我的忠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

”孩子们问国王。

于是,国王说:

“孩子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12、雄日这个孩子整天用心培育国王发给的花种子,又按照母亲的指点更换了土壤,可是这些花的种子仍然不发芽。

其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填写)。

然而,其他的小孩都能把国王发给的花种子培育出盛开着的鲜花,其原因又是

(请根据文意合理地想象出)(4分)

13、与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一文相比较,这两个国王的思想性格明显不同。

《皇帝的新装》中那位国王的思想性格是;而本文中这位国王的思想性格是。

(4分)

14、“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你能从国王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猜想出国王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4分)

简答:

15、国王开始说“要选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的孩子做他的继承人,但最终为什么却选择了“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

(4分)

简答:

(三)阅读《早春之恋》一文,完成16—20题。

(计27分)

早春之恋

(1)在残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

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2)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温溢。

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气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

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

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跳的视线。

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

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簌之声,将会洇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

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

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3)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

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

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

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

对于早春的虔诚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

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

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

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

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

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4)春天是四季的发轫(轫rèn,发轫: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

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6、第(3)段中,作者引用了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诗句,请你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

“,

”。

本文作者引用韩愈的诗句,突出了春草具有“

”的特点。

而朱自清在《春》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却是“”。

(4分)

17、第

(2)段中,有两句话描写出春雨“温柔”的特点,这两句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