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4742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望江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分)

A.从考古学上,“曹魏高陵”可以确认它就是曹操墓。

B.近些年来,文化古迹逐渐被开发成为经济资源。

C.经营文化资源是地方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一种表现。

D.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只要规范进行,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古迹的保护,肯定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些年来,各地对于文化资源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甚至没有文化资源就“制造”文化资源。

B.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思路已经无法延续,而经营城市的思路在房价被过度推高的情况下,也已经没有太大空间,这就使得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陡然加重了分量。

C.在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它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缺乏保护。

D.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古迹在野蛮拆迁中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还不算是最后的盖棺论定,但权威专家的“初步确认”,却还是足以让围绕着曹操墓进行的争论暂时画上句号。

B.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面临被拆迁危险的同时,文化资源却有被过滥开发的危险。

C.近些年来,文化古迹因其对于扩大所在地区知名度上的好处,以及对于旅游收益的直接促进,而逐渐被开发成为经济资源。

D.前段时间热传的少林寺等文化资要包装上市,就极可能将其只沦为赚钱机器,而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可能受到严重损伤。

二、(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单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 

乐:

以……为乐

B.按其图记 

 

按:

查核

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出名 

D.因为本其山川 

本:

根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夏始饮滁水而甘②顺风而呼

B①用武之地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四方宾客之所不至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①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

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

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译文:

(3)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分)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旧唐书·

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9.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塞上风云接地阴。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 

,小弦切切如私语

(5) 

, 

善假于物也。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吾师道也, 

 

(9)天下云集响应,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

“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

”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

“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

“我知道种田难。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

“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

”母亲笑一笑说:

“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

“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

“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

“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

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

“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

天下哪有倒贴钱的道理?

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张六叔说:

“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

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的洋楼。

母亲说:

“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

“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

我站在田边问:

“妈,你干什么?

“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

”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