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学课改总结《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
《东方小学课改总结《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小学课改总结《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3年10月,我校被确定为市教育局首批课改试点学校。
一年来,在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探索‘35’模式,构建灵动课堂”的课改目标,扎实践行“生本启发式”教学思想,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强化推动、攻坚破难,确保了课改工作的务实探索和有序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课改综述
为积极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充分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教科研优势,组织专门力量切实开展相关工作。
在过程管理层面,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机制,坚持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中心进行常态化观察分析、研究诊断、实践探索,建立相关管理评价办法,强化课改工作的过程推动,不断丰富课改内涵。
在工作操作层面,我们根据小学各段特点,按“两辐射两课堂”的原则,把语、数、外三个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二至五年级作为重点年级辐射全校各年级班级课堂和各学科课堂。
经过反复实践,我校基于“生本启发式”教学思想,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35”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提升三种能力,培养三个习惯,实现三个转变”为三大课改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前置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点拨启发、拓展延伸”等五个环节,着力实现学生的生动发展和课堂的鲜活灵动。
二、主要工作
(一)精心谋划,护航课改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为确保教师全面了解“生本启发式”思想内涵,熟悉课改实施关键环节,全员参与“生本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建立了如下组织管理机构:
其中,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要负责课改宏观筹划,确保改革的全面推进;
执行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具体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工作;
事务办公室由教科室主任和教导主任负责,承担各项事务性工作;
事务协作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政教处、后勤处和装备组,根据课改需要,切实提供协助和支持。
2.制订管理评价办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切实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不断强化制度办法的运行和过程性管理,以确保课改工作的质量。
其中,我们先后出台了《东方小学“生本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管理及考核办法》、《东方小学课改教师工作职责》、《东方小学生本启发式导学案(学案)编写要求》等制度,制定了《主备教师备课评价表》、《小组教研效果评价表》、《“生本启发式”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生本启发式”课堂任课教师评价办法》、《“生本启发式”课堂班级评价办法》等。
制度与多元化评价办法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我校课改工作的实施质量。
3.落实责任与积极引领并行
我校课改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建立各职能部门按学科专业深入年级、联系学科的条块工作机制。
各条块责任人需从课改教师导学案的编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到班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全程参与并指导帮助,其工作表现及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个人考核。
工作中,我们还坚持利用教师大会、每月课改工作例会、校本研修、专题讲座等时机,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新课程理论、“生本启发式”课堂实施方案、“生本课堂”理论等课改内容,积极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理念的指导和引领,努力营造学校“生本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让课改工作深入人心,达成共识。
一年以来,学校管理层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并指导均达40节次以上,参与班组教研活动达20次以上,指导帮助教师编写导学案和改进课堂教学若干,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和全方位指导,积极引领工作突出、成效显著。
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课改工作,均超额完成了课改试点学校的听课及研修任务,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已开始自觉行走“生本课堂”之路。
4.定位并修订课改模式
为确保学校课改的预期,我们先后三次对我校“生本启发式”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修订,并最终确定为“35”课堂教学模式,以保障我校课改方向的进一步明确,目标的进一步丰满,过程操作的进一步可行。
“35”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为:
“3”即立足以“提升三种能力,培养三个习惯,实现三个转变”为核心的“3个3”课改目标,“5”即在实际操作中的“前置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点拨启发和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
其中,“三种能力”指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习惯”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思考习惯和表达习惯,“三个转变”指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转变、学生的转变和课堂的转变。
通过五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合作讨论的良好学习品质;
其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基;
第三,培养学生会听、会想、会说的良好习惯;
第四,努力实现教师教学观和育人观的根本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以生为本”的课堂;
第五,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操作上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着手,以保障课堂的“鲜活与灵动”。
①努力营造浸润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②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和灵动的课堂学习。
③落实“以学定教”理念,让课堂教学做到学生、学习、合作、探究四突出。
④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善待学生差异,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与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二)研培结合,提升素质
1.以校本培训促教师提升
为了使教师们更快地适应生本启发式课改,我们充分发挥了校本培训的作用。
先后开展了以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解读、观课议课教研模式、启发式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解读、生本启发式课堂解析为内容的五次专题培训,同时开展了两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有效地提升了老师们理论和认识水平,提高了大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为学校课改的有序推进和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坚持课改月工作推进会,以会代训,敦促课改有序实施。
我们制订了《东方小学课改会议制度》,在坚持实施课改期初工作布置会、期中工作小结及布置会、期末工作总结会制度的同时,以制度规定了每月一次的课改工作推进会,以及时总结上月教师课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提炼经验,解答和探讨普遍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安排布置下一步的工作。
课改月工作会的坚持召开,使教师们的课改方向不断明确,节奏不断得以调控,经验不断得以总结积累,问题不断得以解决,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课改工作有序推进。
2.以集体研备促教师合作
“导学案”的编撰是我校课改实施的基础,实施集体研备是提升“导学案”编撰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又是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团队建设与合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实现以老带新,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始终着力加强了教师的集体研备工作,通过合理安排每周一次的班组集体研备活动,积极落实集体研备中的“四优”和“六备”,强化分管领导的考勤、教研组长的组织、主备教师的主讲和同学科教师讨论,保障了教师集体研备工作地落实和导学案的编撰质量。
其中:
“四优”是指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方法,“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
3.以课例研究促教师成长
课例研究是培养教师实战能力,检验教师实战水平的有效形式。
为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实施生本启发式课堂“五个环节”的操作办法,理解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生本启发式课堂”,我们以交流课、研究课、优质课、新教师合格课为平台,一年来在校内开展课例研究和观课议课活动40余节次,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我们丰富完善“35”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推进“35”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推进实施
1.三次飞跃,丰富完善“35”课堂教学模式之内涵
第一次:
实验初。
我们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依托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做法,结合我校市级科研课题《以启发式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论证,把以“激趣质疑,情景导入——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点拨启发,巩固拓展”为三个课堂教学层次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启示新课,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索——汇报交流,点拨启发——当堂检测,拓展升华”为五个课堂教学环节的“三层次五环节”教学法,作为我校“生本启发式”课改的具体实施模式,予以探索实施。
第二次,实验半学期后。
随着我校课改的探索推进,我们发现上述“三层次五环节”教学法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的课改初衷,有的环节还对教师的手脚产生了束缚。
针对此情况,我们结合3月27日市教育局和教科所领导专家到我校调研时给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徐晓春副局长指出的“小学课改应努力构建‘鲜活和灵动’的课堂”的指示,我们对我校的课改操作模式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新的“三层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即“三层次”:
前置学习,质疑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启发,拓展巩固;
“五环节”:
前置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点拨启发——检测拓展。
修订不是简单的对主旨标题进行简化,而是在具体操作上赋予了教师们进行灵活掌控的空间,老师们根据不同课型,可在课堂上对“三环节”和“五层次”进行恰当的整合、调整或交叉,自主灵活掌握,以更好落实鲜活灵动的课堂理念。
本质上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既要做好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的角色,又要做好“顾问”的指点角色,“同伴”的参与合作角色。
逐步实现课堂“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向“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地转变。
第三次,实验一学期后。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我校实施的“三层次五环节”教学法,仅仅能反应我校在课改操作层面上的具体做法,不能完整的展现我们课改全面内涵,缺乏方向和目标导向,且三层次和五环节间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不利老师的实际操作。
鉴于此,我们根据已有经验成果,借鉴他人的智慧,再一次修订学校课改模式,形成“35”课堂教学模式。
即“3”:
“提升三种能力、培养三个习惯、实现三个转变”三大目标,“5”:
“前置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点拨启发——检测拓展”五个课堂教学环节。
具体内涵诠释为:
在“三大”目标方面:
“人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在生命活动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通过解决那些问题之后,才能求得自身目标的实现。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般会有三个阶段:
发现阶段,分析阶段和解决阶段。
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也由此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真正矛盾是在哪,抓住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中的关键东西。
其次在正确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分析它们如何形成、成长,分析矛盾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的发展变化。
最后是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解决掉。
因此,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力求通过生本启发式课堂的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
“上课习惯——倾听习惯、思考习惯、表达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的习惯至少包括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上课习惯是学习习惯里面最重要的习惯。
因此,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力求通过生本启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