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67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x

复习必备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板块整合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

板块整合

(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阶段一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15世纪~18世纪60年代

[特征归纳]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1)政治上,英、美等国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经济上,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人类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3)思想上,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新制度构想,同时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4)科技上,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对外关系、思想角度理解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社会

(1)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对外关系上看,英国积极开展海外扩张与争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18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从思想上看,16世纪,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运动兴起,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近代欧美代议制的多样性

(1)从政治上看,英国和法国经历长期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三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但没有封建专制势力的束缚和阻挠。

(2)从经济上看,17~18世纪,英美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故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法、德两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法国封建势力强大,德意志王朝统一战争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过程依然曲折漫长。

(3)从思想上看,英国虽经历过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相对较低,最终确立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确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法国是启蒙思想的中心,民主共和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共和派战胜了君主派;德意志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思想浓厚,君主立宪政体不彻底、不完善。

视角3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

(1)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与教权的束缚,政治上取得自己的政治地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政体;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下爆发的。

(2)从经济上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和掠夺密切相关,既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长的历程,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3)从思想上看,公元14、15世纪,以意大利为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标志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16世纪以德意志为中心的宗教改革兴起,人文主义得以扩展;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发展到顶峰。

[创新演练]

1.有学者指出:

“12~13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

15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

”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 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

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

答案 D

2.“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

”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A.简化宗教仪式的举措B.否定宗教的思想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D.启蒙时代的到来

解析 根据“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可知简化宗教节日在实质上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

答案 C

阶段二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特征归纳]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至1917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历史分别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思想上,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思想、世界政治格局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政治上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了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德国三次王朝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等。

(2)从思想上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3)从国际政治格局上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等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

(1)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断起来斗争。

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从经济上看,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

(3)从思想上看,工业革命期间,自由主义理念盛行,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视角3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学艺术

(1)从政治上看,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弊端日益暴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描写的美妙社会逐渐失去幻想,推动了文学艺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演变。

(2)从经济上看,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及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现实矛盾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现;经济的发展与富裕,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从思想上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等,这些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创新演练]

1.1852年,马克思曾说:

“在我之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推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社会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

D.资产阶级理论研究的发展

解析 材料“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反映出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答案 D

2.19世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审美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B.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C.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故C项正确。

答案 C

阶段三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转型

(1)从政治上看,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列强侵华促使晚清政局变化,开始出现洋务派,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2)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随之产生。

(3)从思想上看,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从社会生活上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洋务运动

(1)从政治上看,是抵御外来侵略和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需要,出现了中外勾结的局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方面变革。

总理衙门的设立,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2)从经济上看,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第一步。

(3)从思想上看,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

[创新演练]

1.(2018·辽宁大连模拟)下面为1858年中国、日本分别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内容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

内容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天津条约》及其附则

基督教传教

只限于签约国国民

受清朝政府的保护

内地旅行权

限制在居留地内

全国各地

内河航运

外国军舰可在长江

各口岸通航

关于关税制定

进一步降低税率

鸦片条款

明确禁运

明确表明其合法性

A.中国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

C.中国的近代化早于日本

D.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解析 从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及其附则看,中国的内河航运、关税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涉,说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故B项正确;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晚于日本,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日本受列强侵略的程度并不深,没有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海南七校联考)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建议洪秀全“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他还建议“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据此可知,《资政新篇》(  )

A.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A项错误;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的是《天朝田亩制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的建议,洪仁玕并未批评天王独断专行,C项错误;由材料“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可知,洪仁玕劝告天王今后在大政要事的决策上要与人商议,要注意纳谏,这说明《资政新篇》中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D项正确。

答案 D

阶段四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年)

[特征归纳]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从政治上看,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条件。

(2)从经济上看,中国民族工业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来源,但其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3)从思想上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

(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暴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使中国政体发生了重要转变。

(2)从经济上看,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孙中山积极倡导“实业救国”,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

(3)从思想上看,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传播,为后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新演练]

1.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

这些举措(  )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大意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不是压榨,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了清王朝,故“阻止”说法错误,C项错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2.1911年11月22日,《申报》上记载:

“日前邬瑞臣、袁滋卿、江宸春、王廷升四君发起,……开剪发大会,首由四君剪除,并演说理由。

略云:

吾人垂辫已受二百六十年之专制,方今民国军政府吊民伐罪,各省次第恢复,吾同胞堂堂汉身,亟应剪除腐败之物,岂甘久作牛马奴隶。

”这段内容反映了(  )

①临时政府剪辫措施的影响 ②国人狭隘民族观念的体现 ③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作用 ④反对侵略、要求独立的心声

A.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①错误;“吾同胞堂堂汉身,亟应剪除腐败之物,岂甘久作牛马奴隶”体现了国人狭隘民族观念,②正确;“吾人垂辫已受二百六十年之专制,方今民国军政府吊民伐罪,各省次第恢复”体现了反专制的思想启蒙作用,③正确;材料与独立、反侵略无关,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阶段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1949年)

[特征归纳]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上,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了摧残。

(3)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理解五四运动后至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多元社会思潮

(1)从政治上看,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

(2)从经济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3)从思想上看,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是中国社会两大主流思潮,新三民主义成为这一时期国民革命指导思想,这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从政治上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既是政治运动的结果,也折射出政治运动的色彩,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2)从经济上看,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为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物质基础,直接引发了人们衣、食、住、行发生重要的变化。

(3)从思想上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体现了反对专制,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共和,反对旧道德观念,提倡新道德的进步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创新演练]

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

“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可知,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这主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2.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这反映了(  )

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而改变,这说明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C项正确;从“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可知西方节日没有得到推广,因此不能说明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C

关联一 西方近代思想与中国近代化

1.欧洲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如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如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2.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项目

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性质

都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根源

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作用

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本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背景

产生于世界近现代史交替时,由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发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群众基础

前期脱离了当时的政治斗争、群众运动

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思想体系

只是借助西方之“矛”戳中国封建之“盾”,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影响

影响范围及参与群体有限

影响广泛而深远;兴起于西欧,影响全世界

【考题1】(2018·湖北宜昌一模)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

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呜呼,美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

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美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

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

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

(编者按:

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

“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结”,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 

(1)材料一看法:

高度赞扬美国的独立运动、民主制度,肯定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中之间的交往。

原因:

①美国建国之初,尚未侵略中国;②美国制度先进,资本主义经济发达;③鸦片战争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张向西方学习等。

材料二看法:

对美国来访抱有希望,但认为美国帮助中国拯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抱有希望,但无奢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